跳至正文

如果宋辽不签订和平条约 哪一方会耗不下去?

  • 历史

如果宋辽不签订和平条约 哪一方会耗不下去?

来假设一下,如果宋王朝与辽帝国没有在1004年达成和议,订下“澶渊之盟”,双方持续交战,那么哪一方更有可能会耗不下去?

我认为,是宋朝。因为宋王朝用于支付战争的成本非常高。

宋人自己比较过跟辽开战与给予岁币两种方案的成本高低,结论是:“虽每岁赠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岁币支出只相当于战争损耗的百分之一。

我们知道,按“澶渊之盟”的约定,宋朝每年给予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相当于经济援助。我们且笼统地按“30万”计算,可以推算出,如果宋辽交战,宋王朝用于维持战争的费用需要3000万。差不多是当时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个战争成本实在太大。

那么为什么宋王朝的战争支付成本会这么巨大?这是由宋朝的军事制度决定的。

你知道,宋朝实行募兵制,当兵是一种基于自愿选择的职业,入伍不再是臣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募兵制意味着国家需要给士兵支付薪水,否则谁愿意入伍当兵?也就是说,养兵给宋王朝的财政构成了沉重负担,宋人自己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战争需要动员更多的兵源投放于战场,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养兵。

而按辽国的兵制,“每正军一名,马三疋,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櫼欁、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石、马盂、抯一斗、抯袋、搭挷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士兵不但不用领薪,上战场还得自带武器、干粮。国家的战争成本非常低廉。

募兵制也意味着国家的兵源依赖于国民的从军愿意。换言之,当兵源紧张的情况下,有时候很难迅速补充兵源。宋初,宋太宗曾因“契丹频岁入寇,将大发兵讨之,遣使往河南北诸州,募丁壮为义军”,“凡八丁取一,以充戎行”,实际上就是“拉壮丁”。此举立即遭到大臣反对:“若是,天下不耕矣。”太宗只好“一切停罢”。

反观辽国,实行的是兵民合一制,凡年龄十五至五十岁的男丁,都列入兵籍,平时放牧生产,战时则以“点籍”的方式招入部队,出征沙场。宋朝如果也这么做,皇帝马上就会被大臣的唾沫淹没。

还有一点,契丹早期还有“打草谷”的惯例:“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也就是说,国家连后勤补给都不用准备。

宋朝的官兵也能这么干吗?不能!所以对于远征的宋师来说,后勤补给是一大问题。这也是宋朝远征军无法在北方边境进行长久作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辽国后来也建立了后勤补给制度,但是,它的后勤补给成本还是远低于宋朝,因为辽兵有足够的马匹驮运粮草,而宋军缺乏马匹,只能雇佣民夫。

总而言之,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宋朝的军事制度确实更加合乎现代文明,但放在当时的现实情景下,却不能不显出劣势。如果宋辽长年征战不休,宋朝可能会率先因为战争成本巨大而难以将战争维持下去。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时事优选新闻–如果宋辽不签订和平条约 哪一方会耗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