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21世纪最不靠谱的育儿经,上海人此刻都懂

近期上海疫情送菜难问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笔者所在小区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当居民组织蔬菜团购时,业主群就有人跳出来指责团购存在传染风险,并给出了视频案例——许多小区封控前并无病例,封控后反而不停冒出,怀疑物流配送和病毒传播有很大关系,倡议大家取消团购。

这引起了业主之间的一场大论战,笔者有幸参与其中见识到了某些话术:

“这么做(禁止团购)也是为你们好,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大家早日解封。”

乍一看无懈可击,确实大家都抱着同一个愿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如果不是家里确实揭不开锅,谁愿意去买溢价的团购套餐呢?

21世纪最不靠谱的育儿经,上海人此刻都懂

这种自己已经屯够物资,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嘴上说着“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却剥夺你的正常需求和权利的话术,不仅不会产生正面效果,反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激化矛盾。想想,这不就是21世纪最不靠谱的却最喜欢被拿出来滥用的育儿经吗?

就拿手机这个最经典的“亲子关系炸药”来举例,家长自己已经脱离苦海,不用每天做功课以及学习至半夜,天天在家无事就爱刷手机。但是临到孩子的手机使用就成了严加管理,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了你好,为了你将来不被社会所淘汰……”

可我们要理性想想,这是不是某种蛮横式教育的思维惯性?手机在现代社会的定位早就超离于【休闲】和【娱乐】的代名词,外卖快递、应聘、升学咨询、物资补给,哪样都离不开手机。青少年最强烈的社交需求当然也离不开手机。更别提我们在手机上的其他“刚需”都是青少年需要的,岂能在这个时代于手机问题上仍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规训态度呢?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是否也特别注重朋友间的“义气”,在意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因为青少年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大脑只增大了5%,可大脑内部的组成部分却变化惊人,换言之,青少年时期的大脑正经历着一场大革命。因此,青少年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需求,同伴交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21世纪最不靠谱的育儿经,上海人此刻都懂

父母作为成年人已经过了这一大脑混乱的时期,就站着说话不腰疼,不顾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而一竿子打死,这种教育姿态其实并不具有说服力和领导力。

站在制高点式的说话方式让孩子难以接受,而另一方面,父母也担心另一个极端——与孩子太像朋友式的沟通会让自己丧失有权威性。那么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

1、平等沟通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愿意与父母说出心声,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朋友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平等的,而父母则时常呈现出居高临下的态度,这只会让孩子内心筑起更高的墙。那么如何才算是表现出平等来?

首先,我们需要在行为举止上展现出来,那便是降低自己的“高度”,俯身与孩子交流,或者蹲下身子、坐下来、弯下腰等都是可以的,当我们和孩子的视线平齐时,孩子才不会感觉到压迫。我们还可以时不时地和孩子拉拉手,拍拍肩,彼此对视一笑,击个掌以示鼓励,身体距离的拉近,更会拉近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次,在语言上我们也需要与孩子呈现出平等的姿态。比如当我们想要和孩子谈话时,可以说“我们来聊天吧!”,而不是“你过来,妈妈跟你谈谈。”后一种说法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紧张,这样从一开始,不平等性就出现了。除了言语的措辞之外,在谈话中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也渴望像大人一样,可以随意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我们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他们放下戒备,敞开心扉。除此之外,和孩子的沟通是有来有往的,我们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这样在相互倾诉的环境中,孩子也更能进一步向我们诉说自己的感受。

最后,平等更是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人。作家龙应台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带儿子去垦丁玩,去上厕所的时候问他:“你要不要去?”而儿子却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难道不知道吗?”等龙应台回来,儿子又问:“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见妈妈摇头,儿子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虽然对于大人来说这就是一件芝麻蒜皮的小事,可没想到戳到青春期儿子的痛点,儿子回去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妈妈,你一边给我自由,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是的,当我们把孩子看做了独立的个体,沟通才能真正发生。

2、不评价

价值中立原则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强调咨询师在接待来访者时不轻易作出自己的判断和指导,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咨询过程中。

这听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很难不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去和别人交流。

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不轻易评价,不去打断别人的倾诉,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来访者的信任,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咨访关系。

比如在我的来访者就曾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我将它命名为“嫌弃自己家庭的女孩”。

这位来访者才上初中由父母带来咨询,主诉厌学,长时间不愿去学校。然而在打开心扉之后这位女孩却告诉我,影响她不去上学的主要原因其实在于她的父母给不了她良好的经济环境。

21世纪最不靠谱的育儿经,上海人此刻都懂

她就读于一所不错的民办学校,周围的同学家境都比较好,而她相比而言是其中最差的一个。于是她就开始抱怨为什么自己样样都比别人优秀,唯独经济条件不如同学,甚至开始觉得这样父母配不上自己,认为父母能给自己的只有“爱”了,其他的他们都给不了……

对于这样一个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来访者,我相信或许换成邻家大妈肯定就上去一顿说教了,“消费主义洗脑。”“父母养你不容易。”“你怎么能这样对待父母”……

可是一旦代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就会丧失和她建立的良好关系,本来好不容易找到转机(父母的主要诉求复学)的口子也就永久封闭了。

因此,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都不会评价她违反主流道德的观点,让她继续说下去。这听起来很难,或许后面的一个秘诀可以帮助你尽量做到不带有自己的主观评价。

这一秘诀就是尽量说自己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带有自己观点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以下两句句子。

句子1 威斯特布鲁克是个差劲的后卫。

句子2 威斯特布鲁克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场均命中率不足30%,而且每场都送出不少于4次失误。

21世纪最不靠谱的育儿经,上海人此刻都懂

1就是一个带有自己情绪的主观评价,我相信如果你当着威少面这样说他的话,他一定会上来和你理论两句。

2则是一个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听起来虽然刺耳,但不带有个人的情感偏见,威少听完句子2或许会反思一下自己,而不是跳起来捍卫自己。

同样的例子,在教育孩子时,或许我们可以用客观的描述来代替评价。比如用客观数据:“最近一周,我下班回家已经看到3次你在玩手机。”来代替主观评价:“一回家就玩手机,怪不得成绩差!”

3、探寻背后的需求

与孩子的沟通如果只是流于孩子表面的行为,那么沟通往往又会成为指责或教育。其实,孩子的行为背后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需求表达,当我们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再带着共情与他探讨,往往会事半功倍。

如何真正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呢?或许我们首先要放下有色眼镜和我们一贯的预设。比如,近期由于疫情的来袭,不少地区又开始了线上学习,每次网课,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过多,会不会成瘾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不妨先想想,为什么在居家网课期间,孩子除了上课之外,用电子产品的渴望会比平时更强烈?相比而言,从前能够去到学校上学,与老师面对面,与同学齐聚一堂,丰富的人际互动能让孩子获得很多支持。然而居家学习,却切断了这一途径,他们再也难以与同学玩耍、交流,甚至是打闹,这剥夺了一部分他们原本正常的社交需求。不过,各种社交app或线上网课的直播课堂,能帮他们维持与同学、与老师、与外界的“链接”。家长们看到孩子,手机微信聊到飞起,课堂的讨论区频繁发言,浏览各种视频了解外界……因为这是他们的“出口”。在这样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后,我们还会只是简单地指责他“为什么总是离不开电子产品”、“为什么你就学不会控制”吗?或许,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就会有对他需求的理解和肯定,并建议他尝试其他更多的替代性活动,如亲子游戏,和同学来一场视频聊天会等。

当我们开始习惯在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上下功夫时,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会越拉越少,而家长的焦虑也能自然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去支持孩子的成长。

沟通是联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桥梁,在每次沟通中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只是其中一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沟通时的语气、态度更是容易引导最终的结果。或许有时,我们可以变换一种说话方式和说话语气,就会让一些误会消解。与孩子通过沟通所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更是未来孩子在成长路上时时都能回味的力量。

即时新闻:21世纪最不靠谱的育儿经,上海人此刻都懂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