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97岁老人独守旧书店81年:想让每本古籍都有个好归宿

在苏州市平江路的钮家巷里,一棵高大的玉兰树下,有一家百年小店。小店乍一看并不起眼,藏在理发店、咖啡店、小超市之间,门口招牌上写着
” 文学山房旧书店 ” 几个大字。店里静坐着一位 97 岁高龄的老人,名叫江澄波。这位老人就是文学山房的店主,已坚守这家书店 81
年了。9 月 13 日,踏着风雨,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文学山房,见到了江澄波老人与他的小儿子江益林。

△ 位于纽家巷的文学山房旧书店

81 年古籍守护,收书足迹几乎遍布全国

走进这家不超过 20
平方米的小店,能看到三个书架被塞得满满当当,所有古籍都排列得整整齐齐,每本书中间都夹着一张已经被编号并标注书名的纸条。因为年代久远,这些书籍和书架几乎都褪了色,透着一股有年代感的油墨香。在一旁静静守着这些
” 老古董 ” 的江澄波也已饱经沧桑,他告诉记者:” 文学山房已有近 130
年的历史,创立于清朝光绪年间,一直以来,书店都只卖旧书,这是 130 年前定下的规矩。”

△ 江澄波

据了解,江澄波是文学山房旧书店的第三代传人。因为江家世代都是读书人,他从小便耳濡目染,对古籍旧书产生了兴趣,七八岁时,他就已经把《四库全书》的类目熟记于心并且背诵。从
16 岁进入文学山房,江澄波与古籍已经打了 81 年的交道,陆续编写出版了《吴门贩书丛谈》等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

△ 旧书古籍特写

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代古籍能留存至今的非常少。江益林介绍,这些年,父亲为了四处收书,经历了风风雨雨,先后收购过 10
种珍贵的宋版书,之后全部捐献给了图书馆。其中最早收到的宋本,是一本是宋嘉泰四年(1204
年)的刊本《东莱吕太史文集》,目前存在苏州博物馆。据他回忆,当时,是苏州一大户人家在寄卖一本古籍,江澄波买下后,很快将其转售给了苏州文管会。据了解,这是苏州古籍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善本。

就这样日积月累中,江澄波在古籍鉴别修复、版本研究方面皆颇有造诣。目前,国内藏书机构和个人藏家遇到有关古籍旧书的 ” 疑难杂症
“,经常求助于他。” 当时十几岁,我背着书包回家,看见家里有位老先生,等老先生走后,祖父告诉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
江澄波回忆说。据悉,章太炎、黄裳、叶圣陶、钱穆、顾颉刚、阿英、郑振铎、胡绳等历史名人都曾是文学山房的客人。

△ 书店面积 20 平米,共有三面书架

” 福建、黑龙江、内蒙古 …… 各个地方都有我的‘粉丝’,有些人找遍了大半个中国,终于在我这里寻到了想要的书。”
由于网络的发达,江澄波日渐被更多人熟知,收获了一大堆粉丝,成了高龄 ” 小网红
“。有时候为了寻得一本好书,一些古籍旧书爱好者会从五湖四海赶来苏州,找到江澄波打探一二。江益林告诉记者,由于父亲的收书足迹几乎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因此,每次有客人报出书名,他便会操着一口带有
” 南腔北调 ” 的普通话,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向客人介绍起书的作者、成书年月、刊刻时间和大致内容等相关信息,逻辑十分清晰。

代代传承,给每一本书找到 ” 归宿 “

如今,儿子江益林也已退休了,他现在负责书店内旧书古籍的修复和装订。记者到店时,晕黄的灯光下,他正在用毛笔书写书签。江益林告诉记者,父亲共有
3 个子女,平时只要有空,自己和姊妹兄长都会在店里帮助父亲。

△ 江澄波老人为记者签名

记者在店内逛了一圈,购买了一套由江澄波所著的《吴门贩书丛谈》,在书的扉页上,江澄波认真签下 ” 九七老人江澄波 ”
几个字,并由其子代为盖上个人印章。江益林介绍,除《吴门贩书丛谈》外,父亲还著有《江苏活字印书》《古刻名抄经眼录》。这些看似受众面狭窄的书本,其实拥有相当多的拥趸。目前,《古刻名抄经眼录》已售罄,加印的需要十月份才能到货。

受台风 ” 梅花 ”
影响,记者到店采访时,苏州正下着雨,但不大的书店里,仍有几名顾客在挑选书籍。一名女士正在翻阅一套光绪年间木刻印刷的《三国演义》,她说:”
我是受朋友之托过来收旧书的,这套书里面插画都非常精美,文化价值很高。”
偶尔,顾客会询问一些关于书本的信息,江益林回答后,江澄波还会慢条斯理作些补充。

△ 旧书古籍特写

” 我现在还没接班呢,老爷子还是书店的主人。” 江益林笑着说,尽管年事已高,但老人仍会日日端坐在书店门口,除了年初一和年初二,一年
363
天都在店里,风雨无阻。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江澄波的身体没有以前那么硬朗,身形也已经佝偻,不过,旧式读书人的那份气质尚在。

面对父亲的身体状况,江益林说:” 去年,父亲还能自己制作书签,今年实在无法坚持了。”
在听力、视力变差以后,阅读对江澄波来说已变得很吃力。对于身体的变化,他十分坦然,认为这样的自然规律变化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但是,为了那些古籍旧书的着迷和无数书友的期待,这份坚守不能放弃。

△ 江老之子江益林正在装订修补旧书

” 这些书籍就像我的孩子,我要为它们找到好的归宿,我才能放心地‘退休’。” 所以,即便已 97 岁高龄,江澄波依然每天守在文学山房中
” 等待 “,等待那些书籍寻到 ” 好人家 “,也让那些古籍爱好者找到一份归属感。江澄波常将书店比作城市的眉毛,”
眉毛看似是五官里最不重要的,但缺了它,再精致的脸看着也是美中不足。”
在他心中,把文学山房办好,就像为苏州城画上两道充满精气神的眉毛,能让人记住独属于苏州的美丽。

即时新闻:97岁老人独守旧书店81年:想让每本古籍都有个好归宿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