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宁毅:半年内用上疫苗的可能性是“ 0 ”

  • 新闻

方舱日记:我给“小病号”找童书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医生文川在武昌方舱医院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病人,11岁的女孩小旷,她是这个方舱医院里年龄最小的患者。为了帮助小旷更好地治疗,文川和同事给予了她很多鼓励,还专门为她寻找了儿童书籍。   文川告诉记者,小旷的爷爷84岁,先是出现食欲不振,然后病情…

疫情当下,全民呼唤新冠疫苗早日到来。近两日,国内外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捷报频传——

2 月 24 日,美国制药公司 Moderna
宣布研制出针对新冠病毒的人体疫苗,并已将第一批疫苗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开启安全性临床试验。

2 月 25
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团队宣布已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目前正寻求合作方,推动疫苗早日走向临床。

” 疫苗研发非常重要,但是疫苗研发控制本次疫情是‘画饼充饥’,‘远水解不了近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宁毅教授给当下的 ” 疫苗热
” 泼了冷水:疫苗从研制到上市最快也要 6 个月,8 月前疫苗成功开发的可能性为 ” 零 “。

半年内成功开发是 ” 忽悠 “?

” 等到疫苗开发成功,本次疫情就过去了。研发要积极务实,目前当务之急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这才是重点。”
宁毅指出,尽管国内外疫苗进展神速,但至少在六个月之内,疫苗成功开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前,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博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在所有的宣称已经研制成功新冠疫苗都是 ” 忽悠 “。”
没有哪个‘疫苗’能够在两三个月内用到新冠病毒的预防。”


开发一种疫苗,首先要了解病毒特性,在动物实验研究之后,在人群开展小规模的安全性研究,再逐步扩大人群规模,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要精心地设计多个阶段的研究方案,多阶段获得批准。研究还需招募研究对象,并且研究对象还有机会感染病。药物研究和疫苗研究都有其规律,按照这个最基本的流程,半年之内都做不完。”
宁毅说,疫苗上市前通过 I、II、III 期临床试验,尤其是大规模 III
期临床实验,往往需要上万名,或至少几千名的受试者,甚至会持续 3-5 年时间,耗费巨大人力财力,且要承受失败风险。

对比 2014 年在非洲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虽然疫情爆发后,全球各大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竞相展开了针对疫苗开发的攻关,但直到 2019
年底,由默沙东公司申报的第一款埃博拉疫苗才在美国和欧盟获批使用,埃博拉疫苗从研制到获得批准耗时长达 5 年之久。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 · 福奇 25 日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记者会上表示,尽管 Moderna
在本周一已将疫苗样本送交美国政府研究员,但 ” 即使以火箭般的速度 “,距离疫苗真正投入使用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

” 对控制本次疫情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开发疫苗的前提是尊重科学规律。”
宁毅说,疫苗开发技术的难度非常高,世界上成熟的疫苗屈指可数,即便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政策上也一路绿灯支持,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的实施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我们期盼疫苗研发的成功,但是,不能炒作疫苗研发,影响目前防控的焦点,现在的焦点还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疫苗开发是长期的工作重点。

不要让 ” 疫苗热 ” 转移了当下防控重点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 2 月 25 日 0~24 时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406
例,其中湖北新增确诊病例 401 例,湖北以外新增确诊 5 例。多省出现 0 增长,但 “0 增长 ” 不等于零风险。


现在大家把过多的精力都转到疫苗上不是好事,对疫苗的过多关注反而忽视了当下疫情防控中的很多事情,包括疫区环境下公众和救助人员的心理救助和人文关怀等。”
宁毅指出,目前的防控重点还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就是治疗轻症和重症的新冠肺炎病人、有效地管理或者指导疑似病例和可能成为感染源的密切接触者,使他们少接触其他人等;切断传播途径,有序科学地管理人群流动,提倡个人的健康习惯,比如洗手、危险环境下戴口罩、少去人流多的地方、通风、消毒措施,预防通过近距离接触的传播。

把握科学预防传染病的情况下,逐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目前我们正在扑灭疫情的大火,虽然有残余星星之火的危险,但是可以谨慎地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宁毅:半年内用上疫苗的可能性是“ 0 ”

加州华人戴口罩costco抢米 不忘取口罩不洗手试吃(视频)

武汉肺炎全球爆发,美国已有60多宗确诊个案,更首次出现社区传播,三藩市及橙县政府先后宣佈进行进入紧急状态。自美国时间周四起,当地华人在网上疯传需要储水储粮,华人超市货架上的大米皆被扫清;在大型超市好市多(Costco)内,也有大批华人抢购厕纸﹑水﹑消毒湿纸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