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TIME》邀稿蔡英文分享台湾防疫经验 全文先睹为快

  • 新闻

一个中国人的漂泊式:不认命的东北女人

编者按 出生在东北农村、初中辍学、两次被人强暴、和出轨丈夫离婚,开过按摩店、歌厅、黑煤窑,进过拘留所,游走在灰色地带,这是唐小雁的前半生想混个人样,却始终像在泥潭中挣扎,生活中除了暴力就是污言秽语。直到她第一次从人群中感受到尊严,才确定了人生的方向,把自己解救…

总统蔡英文接受时代杂志《TIME》邀请撰写专文,以《台湾总统:我的国家如何预防COVID-19大爆发》为题向国际社会分享台湾面对武汉肺炎的成功防疫经验。蔡总统撰文指出,台湾防疫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台湾人民愿意团结携手合作共度难关。儘管台湾遭受不公平待遇,被排除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之外,但仍然愿意并发挥我国在製造、医药与科技的强项,与全世界携手合作。她希望台湾能让世界了解,人类共同克服挑战的潜能是无限的。

蔡总统在文中先是提及台湾2003年SARS疫情冲击经验,让政府及民众在武汉疫情初期阶段就保持高度警戒。在这次疫情中,除了卫生福利部长陈时中带领公卫专家,国人也充分掌握资讯并配合,私人企业和住宅社区更应政府在公共空间的防疫努力。

此外,为预防大众恐慌性採购,政府初期就密切监控商品市场的波动,并接管医疗用口罩的製造与分配。在我们政府与民间企业合组的「国家队」通力合作下,使台湾有馀力捐赠物资给疫情严重的国家。

蔡总统指出,台湾确实已有效遏阻国内疫情,但在国际社会,新型冠状病毒是一场人道灾难,需要所有国家的通力合作。儘管台湾遭受不公平待遇,被排除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之外,但我们仍然愿意并发挥我国在製造、医药与科技的强项,与全世界携手合作。

蔡总统最后表示,台湾饱经苦难,坚忍不拔,因为大家愿意携手团结,共度任何难关。最重要的是,她希望台湾能让世界了解:人类共同克服挑战的潜能是无限的。「台湾能帮忙。」

总统蔡英文撰文中文译稿全文:

台湾总统:我的国家如何预防COVID-19大爆发

台湾是「坚韧之岛」,数百年来历经沧桑,终究能克服逆境并生存下来。我们全国上下总能坚忍共度,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是如此。儘管病毒传染性非常高,而我们又与病毒发源地近在咫尺,不过,我们还是成功遏止了境内的大流行。截至4月14日止,累计确诊病例不到400例。

台湾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医疗人员、公私部门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做好了防疫的准备。在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中,我们痛失了数十条人命。这个惨痛经验让政府及民众在疫情初期阶段就保持高度警戒。去年12月,当中国开始出现新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迹象时,我们就开始管控从武汉入境旅客的健康状况。今年1月,我们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推动防疫措施,实施旅游限制,并针对高风险旅客订定隔离处置流程。

1月21日,台湾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后,即进行严密的疫调,追溯每个病例的旅游及接触史,防堵大规模社区传染于未然。除了卫生福利部陈时中部长带领公卫专家不懈的努力外,国人都能充分掌握资讯并配合。私人企业和住宅社区也启动体温监测及消毒措施,呼应政府在公共空间的防疫努力。

为预防大众恐慌性採购,政府初期就密切监控商品市场的波动,并接管医疗用口罩的製造与分配。经由工具机与医疗用品公司的合作,经济部协调扩增口罩生产线,加倍产能。另外又在科技专家、药局及便利商店的支持配合下,我们设计出一套配售口罩的机制,让台湾的医院和民众都买得到也负担得起。在我们政府与民间企业合组的「国家队」通力合作下,使台湾有馀力捐赠物资给疫情严重的国家。

台湾除了拥有全球数一数二的医疗体系以及强大的研发能力外,我们也致力于资讯的公开透明并积极与民众及国际组织分享。台湾确实已有效遏阻国内疫情,但在国际社会,新型冠状病毒是一场人道灾难,需要所有国家的通力合作。儘管台湾遭受不公平待遇,被排除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之外,但我们仍然愿意并发挥我国在製造、医药与科技的强项,与全世界携手合作。

全球危机考验整个国际社会的韧性,要打击并撕裂我们。因此,现在比以往更须要重视全球网络中的每一个连结。我们必须搁置歧见,只有全球人民齐心努力,才能对抗新型冠状病毒,也才能共同为人类谋福。

台湾饱经苦难,坚忍不拔,因为大家愿意携手团结,共度任何难关。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台湾能让世界了解:人类共同克服挑战的潜能是无限的。

台湾能帮忙。

 

《TIME》邀稿蔡英文分享台湾防疫经验 全文先睹为快

总统蔡英文。(记者李雅雯摄)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TIME》邀稿蔡英文分享台湾防疫经验 全文先睹为快

匪夷所思:一顶“绿帽子”引发的惨案

  樊志明53岁,个子不高,但壮实,剃着寸头。长春的冬天很冷,他穿着黑色短款貂皮大衣。 一个多小时里,他几乎没有和记者正视过,始终拘谨地坐在沙发上,低垂着双眼。 出狱快14年了,时间埋藏一切,樊志明几乎已经不再提起他的冤屈。直至2018年5月29日,梁万春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