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疫情财?中国催债公司生意火了,消费者却陷入困境

对任何经济体来说,催债公司业务红火并不是一个好迹象,而目前中国的催收行业正在大幅扩招人手。

总部在湖南湘潭的金融外包催收公司浩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计划今年将员工数量增加一倍至400人,目前它正在向其它城市扩张。

“大家会看到,金融外包催收公司最近几年像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浩兴资产管理的创始人张海燕说。“而随着今年整个不良贷款规模的增加,各家都在加坐席。”

对手贝瑞斯曼也在招聘人手,知情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在与中国民生银行(600016.SS)达成催收逾期消费贷款的协议之后,希望今年将目前约为1000人的员工数增加400-500人。消息人士不愿具名,因未获授权对媒体讲话。

贝瑞斯曼位于中国江苏省,其主要客户也包括大型银行。该公司未回复置评请求。

随着中国经济受到新冠疫情和美中关系紧张的打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失去收入,不良贷款迅速增长正在引发贷款机构的担忧–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消费融资公司和传统银行,甚至还有催债机构。

企业咨询师张化桥称,中国正处于“债务危机正在显现”的时期。他直到上月担任中国最大的金融外包催收公司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

张化桥还说,消费者债务的拖欠率正在攀升,收回这些贷款变得更加困难。他估计,在一些实力较弱的非银行消费贷款机构,不良贷款可能占到资产组合的30%-50%。

这不仅对中国政府刺激国内需求的努力不利,对消费贷款公司的财务健康也不利。消费贷款公司帮助提供信贷,而这些信贷被视为支撑受疫情打击的中国经济的关键。

**重新思考策略**

关于目前对问题消费贷款风险的评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没有回应路透的置评请求。

中国银保监会上次表示贷款拖欠率可控,当时指出第一季消费贷款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0.13个百分点。但该数据仅计入了银行贷款,不包括中国大量小额贷款公司等专业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

即使在贷款标准通常更加严格的银行,担忧情绪也在升温。

一位公司知情人士称,上海银行(601229.SS)的内审发现,第一季该银行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

“我们已经开始通过削减与较小平台的合作贷款业务,来降低我们在消费金融方面的风险敞口,”该消息人士说道,同其他贷款方消息人士一样,他因没有获授权接受媒体采访而不愿具名。

上海银行也未回复置评请求。

过去五年中国消费者债务激增,部分缘于银行争相发行信用卡,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未偿还债务增加了一倍达到17.6万亿元人民币(2.5万亿美元)。

据光华管理学院,管理没有那么严格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自2014年以来已经暴增了400倍,达到近8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家庭债务–包括按揭贷款和无担保消费贷款–相当于GDP的比例已经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高峰时的18%上升到接近60%。

和上海银行一样,一些银行业者也正重新思考零售银行策略。

中国招商银行(600036.SS)约有55%的业务来自于个人客户,原本计划要将该比重拉高至60%,不过公布第一季财报之后,行长田惠宇4月表示正在检讨这项计划。

上海尚诚消费金融公司一名经理向路透表示,该公司已经提高新借款的门槛,在此同时加强追债。

上海尚诚并未回应置评请求。

该名经理表示,获得牌照的非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上半年大多亏钱,许多规模较小的业者需要注资才能存活下去,否则在勾销巨额坏帐时将面临流动性压力。

天钧新闻网丨最新时事优选新闻–疫情财?中国催债公司生意火了,消费者却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