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小灵猫现身复旦校园 “像猫又像黄鼠狼”

 “10多年前,江湾地区是一片天然湿地,保留着天然植被,但现在已经被开发。这次现身的小灵猫,可能是原有的栖息地消失以后,残存下来的种群。”

  全文2841字 阅读约需5分钟

  影像里一只探头探脑的动物引起了陈泳滨的注意。它有点像黄鼠狼,但个头更大;又有点像猫,但头小、腿短、身子细长,背上的棕褐色斑纹和尾部的环纹也很特别。

  “这肯定不是普通的猫。”陈泳滨开始查阅资料、对比数据、向老师求助,最终确定,那是一只小灵猫。

  3月4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泳滨和同学一起,带着这些影像走进上海本地媒体的直播间,介绍他和小灵猫在复旦大学校园里的故事。

  陈泳滨告诉新京报记者,发现小灵猫属于意外收获。2020年4月起,为了摸清校园里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他和同学们一起,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邯郸校区布设了15台红外相机,

  从去年6月开始,江湾校区的红外相机已经捕获了六七次小灵猫出没的影像。

  这种动物数量稀少,最近几十年,小灵猫在上海现身的数据寥寥无几。2021年2月5日,小灵猫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陈泳滨说,接下来,他们将把调查范围从校园扩大到江湾镇,“进一步摸清它们的习性、数量和种群,还有这些野生动物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状态”。

  小灵猫现身复旦校园  “像猫又像黄鼠狼”

  现身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小灵猫(红外相机影像)。受访者供图

  小灵猫六七次在相机镜头前现身

  2020年6月8日3时19分,一只小灵猫踩在枯枝落叶上探头探脑,它很警觉,但并不慌张地跑开,走得稳稳当当,依稀能辨认出它的鼻孔正在耸动着,嗅来嗅去。

  这是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一台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影像。

  2020年4月开始,由学生组成的自然科考社团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布设下15台红外相机。社长陈泳滨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的初衷很简单,“疫情期间,很多学生没能返校,我就想看看有人和没人的时候,野生动物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为了布设相机,陈泳滨做了充足的功课。

  他寻到校园内一些靠近水源、人迹罕至的地方,“选择了一些可以走的、但并不全是草的小路,就像人一样,人也不可能直接走上绿化带对不对?肯定是走绿化带中间有一条缝的地方,动物也是一样的。”有学生此前做过鸟类调查,积累了经验,再结合老师的建议,也设计了一些点位。

  社团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回收红外相机,查看影像。“人少一点(的时候),动物确实会稍微多一点点。”陈泳滨说,除了小灵猫,红外相机还记录到了更常见的黄鼬、刺猬、黑水鸡等10多种野生动物。

  从2020年6月开始,小灵猫已经六七次在镜头前现身,“初步判断至少有两只,一只尾巴比较长,一只尾巴比较短。”陈泳滨透露。

  小灵猫的现身的确算得上是意外收获,陈泳滨觉得“很惊喜”。

  资料显示,小灵猫,属于灵猫科、小灵猫属,头体长50至61厘米,尾长28至39厘米,体重1.6至4千克;小灵猫见于草丛和灌木,也常见于农业区和村庄附近,除了以鼠类、昆虫、鸟类为食物外,偶尔也会吃植物的树根和果实。

  陈泳滨介绍,小灵猫在东南亚分布较多,“在中国,由于早年的捕猎,小灵猫的数量急剧下降。”此前有媒体提到,小灵猫拥有有高度发达的囊状香腺,而美丽的斑点状皮毛,也让它们经常生活在盗猎的阴影下。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顾伯健表示,“虽然之前上海有小灵猫出现的记录,但很多年来,记录也很少,至少在江湾这个地方,还有没有(小灵猫),大家也不是很清楚。之前有个老师在江湾校区开车的时候,行车记录仪拍到过,但被红外相机拍到还是第一次。”

  小灵猫现身复旦校园  “像猫又像黄鼠狼”

  灵猫科动物,8为小灵猫,7为大灵猫。受访者供图

  “学校里还有其他动物需要关注”

  谈及这次校园野生动物调查的初衷,陈泳滨说,“校园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多人都知道校园内有猫和狗,实际上学校里不只有猫和狗,还有一些其他动物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2018年11月,正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陈泳滨创办了自然科考社团。本科时的他爱旅游、爱接近自然,“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能还太浅了。”读研究生时,他选择了生态学,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

  学习一段时间后,他萌生了创办社团的想法,“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小的,希望通过社团的力量,集合兴趣爱好者或者说更专业的人,一起去做一些事情,增加自己的知识,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保护。”

  自然科考社团向复旦大学各年级在校生开放,专业不限。目前,该社团有三四百人注册,活跃的大概有80人。

  为了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学生们把小动物的形象制作成窗花等各种校园文创产品;也给云南的小朋友上自然教育课;每周或每两周,他们也会在校园里组织一次培训,“比如校园常见的昆虫鉴别、鸟类鉴别,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有知识的学生,再跟一些民间组织、政府进行一些合作,推动环境保护。”陈泳滨说。

  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但资金筹集似乎是每个学生社团都难以避免的问题,“我们学生社团实际上可信力不是很足,很多基金会不愿意跟我们合作。”但陈泳滨并不算焦虑,他表示,要先靠自己做出成绩,再发挥更大的作用。

  好在,这次在校园内开展调查,得到了校方和老师的支持,15台红外相机也是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提供的。陈泳滨很感激,“作为一个复旦人,希望能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学习,给社会一些反馈,贡献一分学生的力量。”

  小灵猫现身复旦校园  “像猫又像黄鼠狼”

  现身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小灵猫(红外相机影像)。受访者供图

  “小灵猫还有恢复种群的可能性”

  小灵猫的惊喜现身,让不少学生和市民感到好奇。陈泳滨表示,陆陆续续有学生联系他询问更多详细情况,还表示想要加入社团。

  顾伯健建议,市民不要去惊扰野生动物,“看见了不要故意惊扰、吓唬、追赶。”野生动物分布或者出没的地方,他建议市民减慢开车速度,减少误杀几率。

  “如果野生动物影响到生活,比如有的小区里,貉叫得很厉害,或者跑到车库里,大家不要擅自捕捉,一个是野生动物身上可能有疫病,再一个就是处理不当的话可能会受伤,还是要找专业的救助机构来处理。”

  在兴奋之余,顾伯健没有过分乐观。

  2021年2月5日,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小灵猫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顾伯健提到,等级的提升,意味着得到了一个共识——小灵猫的数量越来越少,亟须保护。“10多年前,江湾地区是一片天然湿地,保留着天然植被,但现在已经被开发。这次现身的小灵猫,可能是原有的栖息地消失以后,残存下来的种群。”

  “在这变迁中适应着城市生境,在夹缝里寻求生存。”顾伯健透露,这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很难被人发现,而且此前没人在校园里安装红外相机,所以也从没被拍到。

  “这次被拍到影像也不能说明小灵猫又回来了,很有可能一直都在,甚至种群数量是下降的,但是我们不清楚,只有去进一步监测才能知道是什么样子的。”顾伯健说,至少给大家点燃希望,它们没有完全消失,还有恢复种群的可能性。

  下一步,陈泳滨将把调查范围扩大到江湾镇,来摸清小灵猫宏观的种群数量的情况。他也计划进一步摸清更多野生动物的习性、数量,还有这些野生动物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状态。

  “如果发现小灵猫幼崽,可能说明它是能自我繁殖、有一个稳定的种群存在。”陈泳滨说。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小灵猫现身复旦校园 “像猫又像黄鼠狼”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