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2014
年,江西省博物馆的一场普通的书画展居然在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议,主要矛盾点就是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四平幅中居然出现了近现代才有的简体字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这幅原藏于厦门博物馆的书法作品上的 ” 乱 ” 字是简体,而它的繁体字写法应该是 ” 亂 “。据此,很多网友认为: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这种情况并非是个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 ” 东 “” 马 ” 等字均与现代使用的简体字无异。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汉字大多是 1956
年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后开始推行
的。那么答案似乎很清楚了:

简体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没有简体字

书写简体字的文物都是假的

以上论证逻辑严谨,有理有据,此案到这里可以宣告结案了,但聪明的你看看文章的进度条就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苏廷玉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均为真迹,并非赝品或是穿越人士所写,甚至很多简体字在汉墓竹简和帛书中就出现了,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因此仅凭借古人书画中出现简体字,就不假思索地视其为赝品,难免有些太过武断。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有 324 个字,其中 102 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一

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近当代推广简化汉字是为了更加简单、便捷地传播文化、教授知识,从而降低文盲率。

古人又是为何使用简体字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懒。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01

偷懒是人类的共性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汉字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体系和优美艺术的字形,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繁体字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笔画繁多,书写麻烦。以汉字 ” 龙 ” 为例: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繁体一共是 16 画,而简体只有 5 画,也就是说写一个繁体 ” 龙 ” 的时间可以写三个简体 ” 龙 ” 还多一笔。

所以在古代,人们为了书写方便省时,创造出一种更为简略的字形,称为” 俗字 “

它是民间对汉字的一种自发性的设计创造行为,出于书写便捷或是避讳等原因,达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汉字简化使用方式。

明末学者吕留良就曾经说过 ” 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

直白点解释:用俗字抄书就是省事,每天多出一半时间来摸鱼。

但是俗字之所以称为 ” 俗 ” 字,是因为它与正字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不属于规范用字。

唐代颜元孙编撰的《干禄字书》中就将俗字解释为不符合六书造字规则的、仅限于老百姓使用的浅近字形。

所以俗字一般只存在于信件、账本、小说等没那么正式的通俗文书中。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曹雪芹《红楼梦》手抄本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红楼梦》手抄本中就用了简体字(铁、过、这、坏、听、劝、体、宝、难、礼、爷、边、问等等)。

明朝末年文学家冯梦龙正式刊印的《警世通言》中也发现有许多简体字。

虽然官方提倡使用正体字,但是偷懒摸鱼可是人类的共性,所以在清朝政府颁发的 ” 内务府 ” 令牌上居然也写着简体 ” 务
“。

尽管不正规,但人人都能看懂,就别计较那么多啦。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02

简化不简单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都是经过国家统一规定再推广的,出现异体字争议的情况少之又少,但是俗字是古人自发创造的,由于每个人 ” 摸鱼
” 的姿势不同,所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出现的俗字也是不尽相同。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 国 ” 俗体字的多种字形

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记载,宋元明清 12 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 6240 个,它们对应繁体字共 1604
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繁体字有 3.9 个不同的简化字。

固然同音同义并不影响书写和交流,但混乱的文字局面肯定最终要靠强有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明白了)

近代正式推行简体字活动的源头争议颇多,一说是太平天国首次赋予简体字合法地位,在印玺和公告、书籍等,大量采用了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简体字,后来这些字大多数被《汉字简化方案》收录。

1909 年,清末教育家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倡简化汉字。

新文化运动时期,诸多学者不仅推广白话文,同时也大力推广简体字。当时鲁迅与钱玄同、刘半农等大家甚至提出要把汉字彻底简化成拼音。当然这一想法最终并没有成行。

1935
年,国民政府在钱玄同编写的《简体字谱》基础上颁布了《简体字推行法令案》,并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很可惜由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不久便宣布作废。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再到后来新中国建立,1956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23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逐步通过报纸杂志等出版物试用推行简化汉字。

其后数年,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年我们见到并使用着的通用规范汉字。

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

这些简化汉字其实就是对古代已有的字形所进行的筛选和整理,选择其多种字形中更合适的一种。事实上,我们常用的简化字中超过 80%
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存在了。

文字改革专家叶籁士对其中最常用的 521 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新出了 101 个,占 20% 不到,而其余
420 个简体字都是自古就存在或解放前就已经流行使用着的:先秦时期 68 个,秦汉时期 96 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2
个,隋唐五代时期 29 个,宋辽金元 82 个,明清 53 个,民国 60 个。

所以以后当你的朋友在古代文物上见到简体字大呼 ” 这是赝品 ” 的时候,你就可以淡定地找出这篇推文为他科普。

总之,汉字简化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反复且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说自近代起,也可以说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始终,是人们意愿和政权推动的共同结果。

汉字简化也不是笔画越简略越好,不然也可能会引起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

不论时代背景如何,改造汉字的目的都绕不过更便利的书写,更简便的阅读,更有效的普及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 ” 退简还繁 ”
的声音。然而,汉字作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工具,其锋利乎?其趁手乎?普通群众拥有最佳发言权。

汉字改造并不会因此终止,相反正因为它能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文物上有简体字?原因在于我们和古人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