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 新闻

染新冠竟丧失记忆!人妻陷昏迷10天醒来 不记得生过小孩

▲ 琼斯醒来后完全不记得刚出生的儿子。 新冠肺炎(COVID-19)至今在英国造成436万人染疫,夺走12万条性命。北威尔斯一名女子不久前产下男婴,生产2天后突然染上新冠肺炎,陷入昏迷状态长达10天,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回,好不容易恢复意识,竟完全不记得自己才刚生…

在中国,学历这道门槛,每十年就要抬高一级。

1999 年高校扩招前,本科录取率最多不过百分之三十几,考上大学那就是 ” 天之骄子 ” [ 1 ] 。

但是到了 2009 年,中国授予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总量就达到了 1827 万和 273 万,分别是十年前的 3 倍多和 5 倍多
[ 2 ] 。想要成为 ” 人中龙凤 “,还是要读到博士。

等到了十年后的 2019 年,连博士居然都开口招收 10 万 + 的人 [ 3 ] 。

读博,真的是后浪们的大势所趋吗?

学历通货膨胀,博士越来越多

想要入职高校,读博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但在八十年代中国刚开始培养博士的时候,一些人本科毕业、年纪轻轻就做了大学老师,完全不足为奇。

比如,戴锦华教授,1959 年出生,23 岁从北大中文系毕业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33 岁被聘为了副教授。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图 /《北大师说》

还有诗人海子,1964 年出生,15 岁时考上了北大法律系,19 岁毕业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的校报编辑部。

如果说 ” 毕业分配 ” 是这些 50 后、60 后前辈们搭上的便车,那等到 90 年代高校毕业生 ” 自主择业 ”
制度推广开来,后生们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今天的网红老师罗翔,1999 年拿了法学学士学位后,就是一路读到了北京大学的刑法学博士,28
岁才回到读研时的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跟罗老师一样生于 1977 年的颜宁,也是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留学美国,用 4 年时间拿下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学位,30
岁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图 / 微博 @联合国新闻

就算不当教授、不追求学术理想,对普通的求职者而言,学历贬值也是逃不掉的命运。

数字是不会撒谎的。2000 年时,毕业生里有 68.7 万是本科,4.8 万是硕士;但到了 2015 年,就变成了 49.8
万硕士和 5.4 万博士,本科生则达到了 358.6 万 [ 4 ] 。

而且别忘了,在 1989-2009 这二十年里,还有接近 6 万的大陆学生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 [ 5 ]
。考虑到近些年来的留学热,就业市场上的硕博含量还会更高一些。

这种海外读博的热潮,也带给国内名校的毕业生不小压力。近年来清北复交等名校,只有不到 1/3 的本科生直接工作 [ 6 ] [ 7
] 。

但是,你以为大家继续深造,真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吗?权威期刊 Nature 询问了来自全球各地的 6000
多名博士,结果给出肯定答复的,还不到 40% [ 8 ] 。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图 /pixabay

毕竟,无论学历多高,也总有一天要毕业搬砖。” 光明的未来 “,才是大多数人选择读博的初衷。

于是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下到 ” 小镇做题家 ” 上到 ” 海淀区学霸
“,越来越多的高材生一刻都不怠慢地刷新自己的学历。

清华大学 2020 年的毕业生中,每十个人就有四个选择了继续深造。甚至在即将毕业的博士里,还有超过 400
人准备朝着更高的目标进修 [ 6 ] 。

如此一来,读博简直像自己难为自己,然后 ” 一条路走到黑 “。

今天,你博士退学了吗

没读过博,你对博士的辛酸也一定有所耳闻:

先花一年时间坐在教室里上课(修学分),然后再参加考试、证明自己具备了过硬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再然后才终于 ”
登堂入室 “,请导师给你的毕业论文指一条明路 [ 9 ] 。

费时费力,也费头发和脑细胞,关键是,这样 ” 一条龙 ” 地学习下来,能不能毕业还要另说。

依据教育部的统计,2010 年起,中国的学术博士延毕率就在 60% 的水平高居不下。且以管理学和军事学为重灾区,每 4
个博士中就有 3 个没能按时毕业 [ 10 ] 。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图 /Unsplash

想要获得 Ph.D.(Doctor of Philosophy)的头衔,不是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了吗,这很难吗?

在已经成熟的学术领域找创新点,这可不是拍脑门就有的事。何况如今,国内高校为了提升综合排名,都强化了对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的发文要求。

想要申请博士学位,你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2 篇 ” 一作 ” 才行。难怪查询全球最大的文献索引数据库
WoS,你会发现最近十几年间,中国大陆在顶级期刊上的发文量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

但无论是中英文,C 类以上的科研期刊也就这么多,可是每年校内在读的博士却有将近 40
万。所以博士论坛里大家哭诉最多的,都是自己呕心沥血却始终没人想要的论文 [ 11 ] 。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中国大陆在 Cell、Nature、Science 及《柳叶刀》四种刊物上发文量及占载文量比重,都在过去十五年里急剧增长。/
查询于 WoS 后绘制

除了悲惨的发文压力,各式各样的意外也都有可能让读博变成一场 ” 赌博 “。种在实验田的菜被偷了、跑了四十个小时的仪器突然断电了
…… 这样倒霉,连你的导师都不一定能捞你回来。

至于选导师,那就更是一件碰运气的事了。有 1/5 的博士都在 Nature
的报告里吐槽自己曾遭遇过学术圈里的骚扰、歧视,其中将近一半的学生把矛头直指自己的 ” 老板 ( supervisor ) ” [ 8
] 。

而且,别以为学校里就没有 996。在大学这个 ” 学术工厂 ”
里,博士就是卑微的厂工,加班给导师跑数据、通宵帮师兄做实验,都是很常见的 ” 福报 ” 了。

至于什么克扣工资、恶意打压、搞小团体的不正风气那就更别提了。难怪调研显示,博士这一群体焦虑或抑郁的概率,可以比普通人高出 6
倍甚至更多 [ 12 ] 。

而且眼下,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象牙塔里辛辛苦苦读了 5 年多的博士,拿到社会上真的有用吗?

在 Nature 的报告里,80% 的博士生都对前途感到茫然 [ 8 ] 。

读到了博士,人生还是一样迷茫

博士毕业当老师,这原本最顺理成章的路,如今也越来越难走了。截至 2019 年中,全国已有 67 所高校实行 ” 师资博士后 ”
制度,其中 53 所为 ” 双一流 ” 高校。

这就等同于直接对博士们喊话:想来我们学校当讲师?先进站做两年博士后吧。剩下的看你出站后的考核结果再说。

说好听的,这叫 ” 青椒生力军 “,边搞科研边教学,成为青年教师的后备力量。但实际上,他们连正常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都没有,纯粹是个
” 学术临时工 “。

甚至,就连临时工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 13 ] :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图 / 图虫创意

至少在中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两篇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这是最低门槛;

博士毕业后的空档期也不得超过三年,这是确保你对学术前沿依然敏感和好奇;

当然,年龄最好也别超过 32 岁,最多 35 岁,” 因为年轻博士对科研更有拼劲、抱负和追求 “……

这样的 hard 模式下,想要捧学术的铁饭碗无疑就更难了。据统计,2018 年 5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中,只有一半的人回到了学术界。

所幸,职场的大门还在向博士们敞开。尤其是一些新晋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更是舍得用高薪聘请高学历人才。

2020 年毕业季,一气签下 20
名以上清华学子的用人单位里,一个本科生都没要而只要硕博的,就有阿里、中信、国家开发银行和微软等等,也包括清华自己 [ 6 ]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图 /Pexels

相较于大企业的丰厚工资和福利待遇,高校里成天发论文、评职称和教学评比的压力,真是越来越不香了。

但不太友好的是,博士的市场行情也因学科而异。学好数理化的理工科博士,毕了业自然是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博士却只能继承 ” 坐冷板凳
” 的优良传统,不仅就业机会少,薪资也差了一大截。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人文学科博士的薪水是最低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博士薪水都是他们的 2 倍,物理学博士则是 1.6
倍,甚至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博士也高他们 1.4 倍 [ 14 ] 。

寒酸苦读十年书的文史哲博士们,” 钱景 ” 可能确实略差一些。怪不得,超过 80%
的文科博士最终都回流进了学术界。放在工科领域,这个比例也就一半而已 [ 5 ] 。

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图 /Unsplash

为了改变这种 ” 圈地自萌 ” 的局面,不少文科生寄希望于学习编程和代码,企图扭转毕业后的不利局势。

但比起拯救未来,更火烧眉毛的还是当下。豆瓣小组 ” 博士互助组 —- 今天你毕业了吗 “,至今仍有 3 万多个 ”
学术小天才 ” 在苦苦挣扎。

比起读博值不值、读什么方向更好,你最应该关心的,还是自己能不能顺利毕业吧。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读博真的划算吗?读博真的比上班还累吗?

布林肯警告中共频繁扰骚扰台湾:将铸大错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周日(4月11日)表示,美国非常关切中共针对台湾的侵略性行动。他并警告说,任何人试图借由武力改变西太平洋的现状都将犯下“严重错误”。 “我们所看到的,也是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北京政府针对台湾越来越多的侵略性行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