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初中读物出现“惊悚”诗歌: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

晚上

我拿手电筒往河里照

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

在水里写作业

他看见有光

就抬起头

冲我笑。

大晚上,看到这首被各大媒体热榜冠以“惊悚”两字的诗歌,确实画面感极强,令人心里打颤。

初中读物出现“惊悚”诗歌: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最近红极一时的“姜二妮”写的,姜二妮又名姜二嫚,生于2007年12月,5岁开始作诗,凭借充满灵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如今虽然只有14岁,但她已经出了自己的诗集,
并获得了鲁藜诗歌奖、国际华文入围奖等,收获媒体及业内人士的一片盛赞。

正如汪涵评价的那样:“为什么姜二嫚的诗被人们喜欢,就是因为她有一颗童心,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充满想象!”

初中读物出现“惊悚”诗歌: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

小徐老师读了很多姜二妮的诗,不得不说这个孩子确实有着超乎常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很多小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却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比如“不想笑的时候/ 微笑/ 好累啊”

“成长/ 这两个字/ 长得/ 很孤单/ 连个偏旁都没有”

“我站在人群中/ 孤独像P上去的”

“人生就像虾饼/ 有时你没钱/ 看见老板在那里卖/ 等你有钱了/ 他已经不卖了”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对“累”“孤独”以及人生的期待与无奈等有着深刻透彻的解读,禁不住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最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是,这些偏有哲理和诗意的小诗就是出自姜二妮小学生之手。

初中读物出现“惊悚”诗歌: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

也正因为姜二妮如此小的年龄就能写出无论从诗意,还是诗的意境上都如此令人折服的诗歌,在网上也屡遭人们质疑,认为她的诗有可能是大人代笔,然而,小徐老师一直认为,人们在没有证据的情形下,不应以主观臆断来判断此事,毕竟自己写不来,就认为别人也写不出来,这认识本身就是肤浅的。

这首被家长认为“惊悚”,却登上初中读物《现代写作》上的诗歌——《河》,诗歌水平怎么样呢?

在家长和学生看到这首诗后,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时,也就证明了这首诗是一首难得的好诗,毕竟诗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直达心灵的穿透力。试想摒弃诗歌的艺术水平不论,但这首诗描写的画面——“淹死的小孩,一切都消失了,但唯一不变的却是依然要写作业”一时间“孩子眼中的世界”令无数成年人唏嘘感叹,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于姜二妮的视角独特,天真烂漫的童心下有一颗穿透力极强的眼睛,能看到我们所没能注意的东西。

初中读物出现“惊悚”诗歌: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有点“通灵”,甚至“惊悚”的诗,到底应不应该出现在初中读物上呢?

在小徐老师看来,姜二妮写下这首诗时,想到的一定是死去孩子的纯真的灵魂,她应该是希望这孩子虽然不幸死去,但他的灵魂依然留在人间,做着他想做的事情,像活着一样。这也意味着在姜二妮这样的孩子眼里,她不希望这孩子从此在人间消失不见。如果这样想的话,这首小诗却是有温暖人心之处的。

然而在某些成年人眼里,有可能想的就是人死去就变成了“鬼”,而阴魂不散是令人惊悚的。这正证明了那句话:“你心里有什么,脑子里也就会想什么。”用自己的思维角度去猜测作者的意图,本身就是对作者,对这首诗的亵渎。

总之,诗歌也好,小说也罢,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千人千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又何必因为个别人觉得“惊悚”而被带了节奏呢,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视角来看看这首诗,启发一下童心不是也很好吗?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初中读物出现“惊悚”诗歌: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