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甜瓜卖 10 多万人民币,日本凭什么?

日本农户一句话道破天机。

 

把水果当做奢侈品来卖,除了日本,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国家了。

在国际大都市东京繁华地段坐落着一家千疋屋(senbikiya),门厅靓丽、光彩照人。

乍看像是卖高档服装与名牌包包的奢侈品店,进去了才知道,奢侈品店是不假,不过卖的不是名牌包包,而是世界顶级水果,价钱也倒不高,一个水果也就相当于买一个路易威登(LV)的包包。

就算在国内已经实现车厘子自由的中产阶层,恐怕也得掂量下自己的腰包,然后不得不羞愧离开,临走时甩下一句,
一个甜瓜卖十万人民币,日本人真是有病 “。

视线回到国内。中国不少自助餐厅的老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前几年,但凡日本旅游团来光顾的时候,水果都会被快速拿光,海鲜和肉类反而少人问津。看着日本游客一盘一盘地拿西瓜吃,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表情,餐厅老板心里乐开了花,恨不得日本客人临走时每人给打包一个西瓜带走。

不了解日本国情的人可能觉得,不是说日本经济很发达吗?怎么连西瓜都吃不起了呢?但现实就是这样。在日本,吃得起水果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身份、地位的体现,甚至上档次的高级水果还可以被拿来行贿。

日本的水果真有这么贵吗?有图有真相。下图引自日本 NHK 官方推特的新闻,两个夕张甜瓜的最终竞拍价格达到了 500
万日元,为历史最高价格。按现在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来看,一个夕张甜瓜约合 15 万元人民币,所以前文中所提到的 10
万元的价格,还算是折扣价呢。

一个甜瓜卖 10 多万人民币,日本凭什么?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甜瓜都能卖出这样的天价。除北海道外,日本关东、九州地区也产出甜瓜,但成本却远远低于夕张甜瓜,价格也属于日本中产阶层能接受的范围。

而且,如今大量物美价廉的进口水果,可以充分保障日本消费市场的供应,日本民众能不能吃得起水果已不是问题。只是由于特殊的
” 国产更好,优先购买 ” 的情结,能买得起本国的优质水果,依然是日本民众心中经济能力和身份的象征。

日本民众之所以如此信任和崇尚本国农产品,与日本农业的发展特点有关。

由于耕地面积狭小,首先要充分保证主粮种植的土地供给,发展到今天,日本也才实现了稻米全国自给,国内消费粮食的国产占比仅为
37%。换作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低比率随时有亡国的危险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留给其他农产品的种植空间自然少得可怜。于是在日本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相:任何农产品都可以种植,但同样任何农产品都需要大量进口。

有限的条件决定了有限的选择,摆在日本面前的也只有一条路——走高端农业的发展道路。一亩地普通种出的大米能赚 1000
元,而精细化种出的大米可以赚 1 万元,换做是你,会怎么选?

常言道,农业搞得好,必然有诀窍,诀窍在哪里,” 精 ” 字不可少。日本高端农业走的就是 ” 三精化 ”
发展道路,即定位的精准化、设备的精致化、品控的精细化。

网上曾流行一个段子,说如果中国的土地产值是 1,美国是 7、法国是 56、日本是 128、以色列是
256,排名世界前两位的国家均是国土面积不大、耕地面积狭小,且耕种环境恶劣。

一个甜瓜卖 10 多万人民币,日本凭什么?

如今日本农业走上高端化、精细化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

20 世纪初,日本本土的农业种植技术较为落后,现有的种植品种很多都是经过外来引进、嫁接,最终实现了本土化培育。这与日本经济的 ”
引进、加工、改良、出口 ” 模式异曲同工。

即便是极少数的国产品种如富士苹果,也经历了漫长的技术升级换代的过程。最初的富士苹果是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盛冈分场于 1939
年以国光为母本、元帅为父本进行杂交,历经 20 余年选育出的苹果优良品种。

在历经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后,对于日本高端农业而言,需要做的就是 ”
限界を超える”(冲破极限),向着永无止境的完美迈进。

一个甜瓜卖 10 多万人民币,日本凭什么?

以被誉为 ” 世界十大奢侈品水果之一 ”
的夕张甜瓜为例,在其种植过程中,育苗一定要在严格控温的温室中进行;为避免过度的光照,需要给所有果实套上恒温膜;生长期的授粉及果实管理更是马虎不得,时间进度甚至精确到了几分几秒。

上述温室选材严格,搭载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设备,造价高出国内温室十几倍。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极致投入,也是国内同行业者不可想象的。

即便这样,也不是所有摘下来的甜瓜都能有机会躺在超市的柜台上,能成为最终的商品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首先是外表关,要经过外形选美,有凸起、凹陷甚至圆润度不佳的都会被淘汰,还要看网纹是否清晰、是否有断裂。

看到这儿很多人可能就要抓狂了,水果到底是用来吃的还是用来看的?这是个好问题。

日本水果首先是用来看的,其次是用来送的,最后才是用来吃的。

过了外表关还不够,最后一道工序是试吃检测甜度。普通的水果甜度一般达到 10 左右就属于高品质了,夕张的顶级甜瓜糖测度能高达
14-16,虽达不到腻人的程度,但也足以颠覆你以往对甜瓜的认识了。

试吃员们通常要在一批产品中试吃大概 200
个左右,最终将品控标签贴在仅存的胜出者上,举世闻名的夕张甜瓜才得以以商品的形式与人们见面。

一个甜瓜卖 10 多万人民币,日本凭什么?

日本的高端农业技术并非秘而不宣,但为什么世界上鲜有国家能够复制日本的模式呢?

一是可能受制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二是鲜有人愿意投入高成本,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农户和诚信商家,四是国家的补贴力度不足,日本恰好完美解决了这几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所谓的匠人精神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诚然任何领域的技术升级换代都伴随着反复试验、反复失败的过程,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在某一领域深入挖掘的精神。我们目前看到和牛、越光大米、夕张甜瓜的光鲜背后,都遭遇过无数的尝试和失败。

以日本鹿儿岛黑猪为例,它与匈牙利羊毛猪、伊比利亚猪一起位列世界三大名猪。400
多年前,日本引入该猪种,为了培育更优品种,还引进了世界各国的猪种进行杂交繁殖,经过几百上千次的试验对比,最终选定了英国伯克郡猪,期间历经了生长周期慢、瘟疫多、淘汰率高等种种失败,才繁育出如今的良种。

高投入才能有高回报,这是农业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相当于我国的农业农村部)提供的预算数据,2021
年度农林水产领域的预算达到 23050 亿日元(约合 1386 亿人民币)。此外,政府专门为 ” 智慧农业加速化实证项目 ” 拨款
50 亿日元,用于促进农业从业者集约化资金达到 244.74 亿日元,拨款 80.9 亿日元用于提升日本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日本农民的素质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领先水平。日本农户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类现代化农机工具,为了加快种植技术的转型升级,他们甚至自费赴海外进行实地考察。更难能可贵的是,日本农户善于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以博客、论文的形式公开发布,使其他从业者取长补短,带动行业整体向前发展。

与中国农民求高产、求高效的理念不同,日本农民更多秉承的是 ” 玉不琢不成器 ”
的理念。当然,能够支撑日本农民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日本城乡差距并不那么明显,而且日本农民的生活水平要远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部分群体甚至高于日本城市工薪阶层。

造假这样困扰其他国家的问题,在日本也不存在。因为其他国家最多假一罚十进行赔偿,而在日本可以连命一起赔给你。

几年前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毒大米事件,换作是别的国家基本就是把企业负责人抓进去坐几年牢,然后为消费者赔偿损失,尽最大可能维护企业的形象与存续,但日本的做法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

在这起毒大米事件中,先是负责销售环节的经理畏罪自杀,因为货是从他手里直接卖出去的,是直接责任人;随后负责品控的负责人也畏罪自杀,因为他没有检测出大米中的有害成分,是间接责任人;最后公司的社长畏罪自杀,很可能大米怎么有毒的从头到尾社长都不太清楚(毕竟没有直接参与生产管理),但作为公司的最高责任人,社长以自我了断的方式代表企业向全体国民谢罪。

一个甜瓜卖 10 多万人民币,日本凭什么?

在日本不用曝光,企业就深知在这个国家造假的后果和下场。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日本在农产品领域的保护和补贴力度也是其他国家少有的。

日本的农产品保护方式繁多,如特保、线性和非线性、部分降税等,政府采用多种方式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空间。举例来说,日本的和牛是世界公认的牛肉中的贵族,顶级的神户和牛经常被炒到天价。数据显示,近几年日本神户牛肉的年出口量仅
400 多头,只能满足 10% 的市场需求。

因为过于珍贵,2020 年 3 月 3 日,日本政府通过了 ” 家畜基因资源不当竞争防止法
“,禁止将和牛的基因带到日本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和牛的精子、受精卵等资源都受到法律保护,违者最高会被处以 10 年有期徒刑或者
1000 万日元(约为 59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为防止日本的优良品种流向海外,今年 4 月 1 日,日本施行了新的《种苗法》,同时发布了 1975
个禁止带出日本的种苗名单,包括 ” 阳光玫瑰 ” 葡萄、福冈县 ” 甘王 ” 草莓、北海道 ” 梦美 ” 大米等。

日本之所以禁止这些产品出口,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本国供不应求,要先满足日本国内的高端消费市场;二是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外,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力度也是空前的。农民的收入中有 60% 来自产品收益,其余 40%
则来自政府补贴,极小的城乡差别也是日本社会高度稳定的基石之一。

上述问题,恰恰是中国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走向高精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一个甜瓜卖 10 多万人民币,日本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