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追剧达人的小编,每天都在国产剧专区受到新冲击。
有人凌晨四点不睡觉,和兄弟相约天台击剑,还得来段霸总发言。
怎么,是家里不能说话吗?
有人能在炸弹临爆 5 分钟的紧急情况下,完全不担忧自己的性命安全,还面不改色谈条件。
这心理素质,老刑警都自愧不如。
还有人开着豪华跑车,踏着超模的步伐入场,结果是去给闺蜜闹婚 ……
真的剧情一个比一个悬浮,彷佛郭敬明上身。
没错,又一批降智国产剧上架了。
半个月时间,不敢开分的国产剧,又诞生了 6 部。
还是一样的套路。
脚趾抠地的剧名 + 毫无美感的海报。
还是一样的配方。
天选之子的都市爱情,加上毫无思想的一棒工具人。
把观众当傻子,是这类国产剧的统一标准。
都市爱情描写不好已经不稀奇,职场、生活也通通刻画得离题万里。
医生上了手术台指令模糊不清:再给我来一个。
???来一个什么?
以前不明白。
电视剧越拍越多,” 人 ” 气儿怎么越来越少。
把离谱到异世界的国产生活剧研究了一遍后发现——
不知从何时起。
这些剧拍的不再是生活,而是想象中的生活。
但我们,生活在现实里。
” 住不起的房子 “
国产剧拍现代化的都市,常常有公式可言——
往大了拍。
繁华街道的灯红酒绿,高楼大厦的霓虹闪烁。
但拍都市中的人则相反。
要往小了拍。
拍一间屋子里的柴米油盐,嬉笑怒骂。
这是生活基本的气息。
可是一到 ” 小处 “,国产剧常常翻车。
就拿 ” 家 ” 举例子。
多数有钱人住哪儿,编剧多少清楚。
曲径通幽的别墅,黄浦江边的公寓,摩天大楼高层。
普通人的家里是什么样?似乎没人知道。
毕竟国产剧里的普通人,也并不普通。
爆款剧《小欢喜》,写的是普通北京人的故事。
三家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人中年失业跑滴滴,有人离婚独自带娃,但都艰难前行。
这样的普通人,处理财务危机是卖掉大房子,换个小房子。
轻松拥有学区房,转手腾出四百万。
人均好房设定,已经拒绝了绝大多数人。
和普通人有 ” 壁 “,和独自打拼的北漂、沪漂一族也难共情。
《一不小心捡到爱》里,赵露思饰演普通快递员。
祸不单行,租金提到了 3000,银行卡余额只剩 888,打工人共情立马上来了。
结果,住在精装一室一厅。
《我的真朋友》里房产中介程真真,普通打工女孩,住在市中心精装公寓。
《梦回》里,实习生李兰迪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小北漂,没钱没势」,转头在豪华复式公寓里泡澡。
不是说普通人不能住好房子。
而是,三千有三千的居所,五千有五千的活法。
让没钱没势的小北漂住着月租过万的精装公寓,对着镜头苦哈哈地落泪感慨:生活为什么这么难?
那你让真正月薪五千、挤在合租房里、每天早晚都要抢卫生间的北漂情何以堪?
普通人的房子里,就写着普通人的生活。
普通人的房子长什么样?
我们从老剧里看——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故事发生在北京胡同大杂院。
兄妹姐妹 5 个,加上老母亲,6 个人挤一室一厅。
在这样的屋子里生活,床要摞着睡,家电都能「活见鬼」。
床头到这门框五十五公分
你知道这冰箱多宽吗
整五十五公分
这就叫活见鬼
这叫生活的逻辑,普通人的立体几何学。
这种 ” 局促 “,是故事的底。
底托住了,人才立得住。
《一地鸡毛》里写:
凡人小事,实际上写的是凡人大事。
跟生活中的很多大事比起来,一个人涨工资、分房子是小事,小得不得了。
但放在一个人身上,又是大得不得了的大事。
老五考上大学后,曾嚎啕大哭。
我再也不回来了。
毕了业我上内蒙,上新疆,我上西藏种青稞,种苜蓿,种向日葵。
我受够了,蚂蚁窝憋死我了。
我上山上,我找个宽敞地方我住一辈子。
家,是情绪的起源和宣泄地。
10 平米,是一个社畜卸下防备和疲倦的地方。
70 平米,是一家人相爱相杀的核心地。
当国产剧的 ” 家 ” 变成失真样板间,脱离了家养的味道,角色也就变成了被饲养出的人。
空有人形,没人味儿。
这便和活生生的观众就断了第一层联系。
” 拍不好的饭桌 “
写不好门后的故事,就更画不好饭桌上的图景。
中国人的小日子,精髓都在饭桌上。
人人各有烦恼、各有心事、各有追求。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戏几乎都在餐桌前。
比如穷的细节。
土豆丝、小白菜,是六个人常年餐桌两件套。
穷里,带着对新媳妇的贴心。
但大民结婚后,人加了一个,菜也加了一个。
更多时候,是争吵。
因为一个人交多少伙食费,贪念嗔痴的人性弱点展露无遗。
因为妹妹大雨看不惯自己的两个嫂子,咄咄逼人,矛盾在餐桌上爆发。
生活在一起越久,人越来越多。
但就在聚在一起吃饭的这一顿又一顿的饭之间,事情一个一个被解决、被消解。
生活成了各有分工,聊家常的日子。
这是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影视剧里的餐桌。
但在如今看,依旧是亲切温暖。
神剧《请回答 1988》里,情谊也都藏在餐桌上、食物里。
第一集开篇,几家之间的孩子端着自己的饭在胡同里来回穿梭传饭。
传到最后,阿泽家本来空空荡荡的餐桌也一点点摆满。
双门洞几个家庭之间的感情、经济状况、人物性格,都在这几分钟间展露无遗。
现在的餐桌,变成了什么?
《小舍得》第一集,是一场大家宴。
摄像满分,张国立演技满分,几个镜头一句话,盼望孩子回来的感觉立马出来了。
但人物在做什么?
备战。
有人准备艳压,有人准备炫耀,男人只是工具人。
后面的剧情不用讲,观众也都知道。
明嘲暗讽,暗潮汹涌。
大家看得激烈,各种层面对手戏,几组人打暗架。
下次家宴,拿出新的招数,继续战斗。
拍得好,却只是借用了「家宴」。
中产家庭的餐桌戏中,没有真实的中产生活。
普通人的三餐,在做什么?
《生活家》里,刘敏涛演的市井小民。
没钱了早晨带着女儿在超市蹭吃蹭喝,午饭在公司喝个水饱。
要么焦虑,要么失真。
极其无聊,极其空白。
本是戏眼的餐桌戏,也沦为了国产剧里的纯工具。
餐桌是生活的缩影。
拍不出好的餐桌戏,还能拍出真实的生活吗?
恐怕要打个问号。
” 失真的生活 “
拿《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作当下国产剧的对照组,似乎有些偏颇和刻意。
毕竟年代不同,生活方式变化巨大,经历张大民式群居生活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但与张大民共情的年轻人,却比想象中多得多。
年代不同,唤起的情感却能跨越时空。
它刻画的家的味道,飘了二十年,依然能慰藉今日的人心。
事实上,我们借由这剧,怀念的甚至不见得是味道。
而是味道串联起的家的感觉。
以及家里的人。
张大民的生活本身,和电视剧名没太大关系。
他的「幸福生活」只有前两集——娶了自己一直喜欢的女孩子。
后面的日子,有太多的大事等着他处理:
房子太小;
妻子流产;
二妹被家暴;
三弟媳出轨;
四妹和未婚夫相继去世;
五弟走了仕途,嫌弃这个家;
老娘突然就老年痴呆了;
自己也下岗失业了。
他一路扛着苦难,贫嘴、乐呵呵地走过岁月,走到了老太太七十大寿。
宴席上,老太太错把孙子当成了 12 岁的张大民,念叨说:
大民,你都十二了。
厂里的锅炉爆炸了,你爸爸让开水烫死了。
你跟着妈,看看爸爸去。
弟弟妹妹小,不让他们去了啊。
记着,妈站不住了,你扶着妈。
大民,往后,妈走到哪儿,你跟到哪儿。
你给妈当拐棍儿使。
他后面的几十年里,是他妈最坚实的拐杖,也是弟弟妹妹们最好的依靠——
一个中国式大哥。
写餐桌,写生活,归根结底是在写生活里的人。
而这生活里滋养出来的张大民,是活的。
换句话说,” 有人气儿 “。
实际上,20 多集里,张大民有着太多问题——
很多人性的瑕疵,格局上的短视。
但他是好人,是个在真实的生活里摸爬滚打、对幸福生活拥有向往的人。
剧中的最后,儿子爬上屋顶,放飞鸽子。
问张大民夫妻说,活着有什么意思。
妻子说,「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
张大民说得更朴实:
「没意思,也活着,别找死,有人枪毙你,你再死,没人枪毙你,你就活着。」
读来普通,细咂摸却又能咂摸出许多的意味。
谈不上金句,却是张大民这样的一个讲不出大道理的初中生会讲的。
这是苦难生活写就的朴素智慧。
为什么我们再也拍不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是我们不再拥有张大民这样的小人物了吗?
有,多得很。
问题出在哪儿?
金句便是一个缩影。
20 年前,创作围绕人物。
20 年后,创作围绕热搜。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金句,是会心一击的生活智慧。
他是暖瓶厂工人,爱用暖壶做比喻:
结婚就是「两个人水开了,就得管暖壶里,灌进去了,心里头才能踏实。」
即便是古装剧。
位高权重的皇帝,一样可以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现古代官场逻辑。
我们再看当下国产剧的金句。
就是我一个人的事吗?
那孩子生出来呢养孩子呢?
所以我就活该丧偶性育儿是吧?
如果一个男人,
只是为了找我降低他的生活成本。
这种男人我嫁他干嘛?
在公司伺候老板,
至少还可以加薪。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但比起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像是从微博、豆瓣评论区摘来的面目模糊的短评和吐槽。
带着跟角色无关的刻意感。
角色不需要生命力,成了带话题的工具人。
所有的冲突也都围绕着痛点,没有任何生活细节。
而这便是问题的所在了。
当电视剧不再试图认真讲个故事,也不再试图给出一些自己的表达,甚至不再思考如何塑造一个人物。
电视剧也就变成了和社交平台的一样东西——
消耗着人所剩无几的经历,和沸反盈天的焦虑情绪。
那,我们又怎么能透过电视剧看到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情绪和正常的人?
我们看到的只有——
被虚构的上层,被妖魔化的中产,和被丑化的底层。
没有人没有任何一方能从中寻得共鸣。
我们透过电视剧也不再体会善良、感叹生活和人性。
而只剩下站队、打小三、骂穷人、喊口号 ……
只剩愤怒,没有慰藉。
三十年前,有豆瓣网友的奶奶看《渴望》后写下这样的日记:
「我看了《渴望》这部电视剧后,我的感想很多,而我最同情的是惠芳的遭遇,这都是出于她真情的爱慕之心。
种种的爱情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难区别,内心的存在,谁都不得知晓。」
二十年前,《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播出,至今仍是很多人暑假必刷剧,甚至很多人依旧在问:
「张大民还好吗?」
几位主演,至今仍对小屋、对戏里的妈妈充满爱意。
到了 2021 年,除去几部献礼剧,我们居然从这偌长的片单中,觅不到我们生活的踪迹。
更找不到一个能和自身共情人物命运的人。
大家的日子难道都是穿着赞助商的精致衣服,背着大牌包包,住在装修温馨 LOFT 公寓里,身边还有个帅气上司吗?
忍不住想问:
老百姓想看点自己的故事怎么这么难?
当国产剧里没有了生活,只剩下割裂感,那人物还有什么意义?又是谁的生活?
至少别让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彻底消失吧。
我们明明都知道,大牌遍地、人均百万,那不是真的。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没想到,郭敬明也有成为“祖师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