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BNO签证一周年(三):政治风险下仓卒别离 更盼望重回故里的一天

英国启动BNO签证计划后,香港出现大规模移民潮,然而不少港人却形容“这不是移民,而是逃难”。对于政治高危人物而言,BNO签证更如同“逃生门”,拯救他们逃奔自由。他们当中,有人到英国后选择隐姓埋名,低调生活;也有人努力寻找新的定位,希望能在外继续为仍在港战友发声,盼望有一天能重回故里。这一集,我们来倾听香港职工盟前总干事蒙兆达的移民故事。

  • BNO签证一周年(一):“我过得并不好,但是我会活着”
  • BNO签证一周年(二):七旬“银发”牧师的移英辛酸

“我在这里特别想和属会以及香港人,说一声对不起,我们职工盟撑不下去了!”2021年9月19日,香港职工会联盟(下称“职工盟”)主席黄迺元宣布,职工盟将启动解散程序。

当时已身在英国的职工盟前总干事蒙兆达,透过片段看到在港战友泪洒记者会,心情矛盾而复杂。 “职工盟解散,就好像自己心口被挖了一个大洞,好像生命很多重要的部分都被挖空,是很难填补的空虚感。”

投身工运26载,眼看耗尽半生青春建立的职工盟顷刻被瓦解,脑海浮现一个个昔日战友的面孔,包括仍然身陷牢狱的前职工盟秘书长李卓人,以及前主席吴敏儿。

投身工运26载,职工盟顷刻被瓦解,蒙兆达脑海浮现一个个昔日战友的面孔,包括仍然身陷牢狱的前职工盟秘书长李卓人,以及前主席吴敏儿。 (蒙兆达脸书照片)

一个月内三度“被喝茶” 剑指李卓人

就在职工盟宣布启动解散程序前两天,蒙兆达坐上飞往英国的航班,并公开宣布辞去职工盟总干事一职。这个决定,艰难而痛苦。然而在离港前一个月,他曾尝试力挽狂澜,希望保住有31年历史的职工盟。

“在我离开前一个月,有国家指派下来的中间人约我见面,一个月内约见我三次。”去年八月中旬,有人开始接触他,他一度疑惑应否赴约,但和职工盟核心成员商讨后决定应约,盼能在风高浪急的局势中掌握更多资讯,以评估职工盟可否支持到最后。

会面期间,对方不断查问职工盟接受外国资助的问题。蒙兆达解释,这些资金是国际工会之间的合作,用于倡议劳工权益的项目,无关政治,不料对方进一步把目标,锁定在一个人身上。

“对方听完后没有罢休,继续追问我们秘书长李卓人在这些项目中的角色,以及他个人本身对外有何联系、收受什么资助。我对这些问题拒绝作进一步回应。”

最后一次会面期间,对方明确提出,想转介蒙兆达和香港国安处见面,回答国安处的问题。 “我当然断然拒绝,我认为没什么要跟香港国安处说。会面后我自己评估情况,我面对的政治风险已迫在眉睫,因为反映政权和国安处已锁定作为职工盟总干事的我,是调查对象,同时有机会想透过我去打击李卓人和职工盟。”

公民组织只是“自愿解散”?

上个月,蒙兆达和太太及朋友一同参与当地支持香港新闻自由的活动,希望让仍在香港生活的朋友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蒙兆达脸书照片)

这些“被喝茶”、被威胁出卖战友的个人经历,鲜为外界所知,然而自《港区国安法》生效后,这些暗中进行的动作,配合港府高官以至亲北京媒体的口诛笔伐,在明在暗,掀起香港史上最大规模的公民组织“解散潮”。

去年8月,举办大型和平集会已有18年的“民间人权阵线”(民阵)宣告解散;接着倒下的,是有48年历史的全港最大单一行业工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

而一直坚持纪念六四的“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先被港警国安处指控为“外国代理人”,多名常委拒绝应警方要求提交资料后被捕,部分人再被加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被逼解散。

对于外界批评,港府高官总是以一句“自愿解散”,把责任撇开。

既是职工盟总干事 也是女儿的爸爸

上个月,蒙兆达和太太及朋友一同参与当地支持香港新闻自由的活动,希望让仍在香港生活的朋友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蒙兆达脸书照片)

民阵、教协、支联会一个一个倒下,拥有78个属会的职工盟也笈笈可危。担心家人的安全,蒙兆达去年5月已安排太太带着两个女儿赴英,原本打算可以无后顾之忧,留在香港守住职工盟阵地,履行对李卓人的承诺,但无奈香港政局在几个月间急促恶化,职工盟核心决定解散,蒙兆达也决定尽快离开香港,无法陪伴职工盟走到最后。

“我很理解自己作为总干事,是组织的关键人物,如果我离开,一定会对组织带来很大的震荡。但我除了是总干事的身份,我也是两个女儿的爸爸,如果我出事要坐牢,我太太就要独力扶持整个家庭,带着两个女儿,为生计和养育承担一切,这是我很难想像的后果,所以我也被迫要作出痛苦的抉择。”

从决定到出发,只有几天时间,连行装都不够时间收拾,但蒙兆达更关心的,是向组织核心成员交代决定,交代职工盟要务,尽力把自己离开的影响减到最低。而这一切,都必须低调进行。

香港工运不死

作为香港其中一个最大工会联合组织,职工盟一直争取工人“集体谈判权”及最低工资,也曾推动多场工运,包括2007年持续36天的“扎铁工潮”、以及2013年历时40日的“葵青货柜码头工潮”等。大大小小的战役,都刻印在蒙兆达心底。

虽然职工盟被逼解散,但他坚信“哪里有压逼,哪里就有反抗”,香港工运不会就此消失。相反,他有信心职工盟撒下的种子已散落四周,工人运动会化整为零,不再由上而下动员,而是在各行各业生扩展,推动改变。

在英寻找新定位

蒙兆达去年曾尝试力挽狂澜,希望保住有31年历史的职工盟,六四和七一期间,他都继续在街头设街站。 (蒙兆达脸书照片)

虽然身在英国,心思仍和香港工运战友紧扣在一起。他计划和其他移英工运战友成立非政府组织,继续关注和监察香港劳工权益情况,包括撰写有关香港劳工权利状况的监察报告、在联合国及国际劳工组织平台,处理香港违反劳工公约的申诉等。

“我们希望可以利用在英国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做一些在香港已很难再做的事。把香港劳工抗争的消息和需要,带到国际工人运动的平台上,希望国际工运力量继续保持对香港工人抗争的支持。”

移居英国4个多月,他形容自己已比很多人幸运,一家四口可以在异国团聚,新生活亦适应得不错。努力融入当地生活之余,他仍寄挂香港情况,继续紧贴香港消息,并珍惜在自由的国度为香港发声的机会。上个月,他和太太及朋友一同参与当地支持香港新闻自由的活动,希望让仍在香港生活的朋友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BNO签证─逃离灾场的一扇逃生门

蒙兆达去年曾尝试力挽狂澜,希望保住有31年历史的职工盟,六四和七一期间,他都继续在街头设街站。 (蒙兆达脸书照片)

英国政府启动BNO签证计划一年间,成千上万港人离开香港,到英国投奔自由,当中包括像蒙兆达一样的政治高危人物。有人到英国后选择隐姓埋名,低调生活;也有像蒙兆达一样的人,努力寻找新的定位,希望能在外继续为在港战友发声。对他而言,BNO计划为他提供了救生门,拯救他逃离巨大政治风险。

“我觉得就像一个逃生门,就像香港是一个火场,火烧得愈来愈厉害,BNO签证就像提供了一个逃生门,让你有机会可以逃离灾场。”

离开是为了回来

他和很多移民港人一样,离开只是别无选择,始终盼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香港重聚。 “大家仍然有一个盼望,就是有一天可以回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而这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香港。”他说。

“这个身份认同是无可替代的,并不是由你拿着的护照的颜色、或你所居住的地方决定。这个身份是源于你的所思所想,源于你所相信的文化和价值。所以无论到哪里,大家都很清楚,大家是香港人,这是不会改变的。”

被问到对于留下来的人,有什么想说,他缓缓吐出这一番话:

“当觉得疲倦,当觉得受挫折时,大家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一味‘顶硬上’。大家要保重自己,这是一场长期作战,一定要斗命长。虽然我已不在香港,但仍然很希望他们知道,我的心没有改变,仍然很想和大家一同并肩作战。”

对于无数离散港人而言,“离开是为了回来”,在重聚以前,愿你珍重。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吕熙伦敦报道 责编:嘉远 网编:郭度

文章来源于自由亚洲电台:BNO签证一周年(三):政治风险下仓卒别离 更盼望重回故里的一天

版权所有 © 2006, RFA。 经自由亚洲电台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许可进行再版。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