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原著小说《人世间》,里面的人物,故事都是有原型的。周家就是以梁家为原型塑造的。

  周秉昆的原型是梁晓声的四弟梁晓文(梁绍文),现在已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有百万字发表于报刊,有小说集出版,作品多次获奖。梁晓文对二哥梁晓声怀有深情:因为天赋和贫穷,成就一位作家,因为梁晓声的人生经历,才有了长篇小说《人世间》,小说里面的情节和人物原型。也源自他身边的亲人。

  梁晓声创作《人世间》的原动力,来自于梁家的苦难经历,来自于大哥的苦难史,来自于四弟和四弟媳妇留守在母亲和患精神病的大哥身边,精心照顾。来自于四弟工友们,朋友们的几十年的友谊,友情,来自于作者本身的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来自于对父亲和母亲的怀念,来自于对时代大潮的思考。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母亲和五个孩子合影

  给50年来中国百姓生活史树碑立传,特别是改革阵痛,职工下岗,老百姓来承担改革的成本,挺过最艰难的这一关,为中国体制改革做出牺牲和贡献。

  通过这么多人物在这几十年中摸爬滚打,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命运改变,来体现国家的进步。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响应国家号召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中国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经济腾飞,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亲情,中国人的凝聚力,中国人的团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其中是否在发挥重大作用?

  特别是亲情方面,友情方面,《人世间》特别着力来讲述。周家一家五口人,虽然各奔东西,但都以家为家,过年的时候,都想着要回家过年,围绕着回家过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周母被惊吓得脑溢血在床上躺了一年多,是谁在精心照顾呢?

  是周秉昆,是郑娟,是周秉昆的朋友们,还有街坊邻居。照顾这样一个病人是很不容易的。时间这么长,秉昆和郑娟是毫无怨言,尽心尽力。是周家的恩人。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梁晓声的四弟梁绍文和四弟媳妇照顾有精神病的大哥梁绍先。

  梁家是7口人,梁父,梁母,大哥梁绍先,二哥梁绍生(梁晓声),三弟梁绍连,四弟梁绍文,还有妹妹。梁父是建筑工人,梁母是家庭主妇,二老都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梁父在扫盲班认的字。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父与孩子们合影

  大哥是学霸,是哈尔滨市一中重点中学高材生,由于家里贫穷,高三没有读完。出去打小工挣钱。

  不过还是参加了高考,考取了唐山铁路学院。由于没有学费,迟迟没有去学校报到,最后学校来通知说可以申请助学金,大哥才进了学校。

  一家人都将大哥进学校这个消息瞒着梁父,担心一旦梁父知道这个消息会阻止大哥去上大学。

  最后还是二哥梁晓声把大哥上学的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去信,把大哥臭骂了一顿,说大哥没良心,没有起到做大哥的作用,没有承担养家的作用。让父亲很失望。

  周父骂得够狠,大哥压力很大,精神受到了刺激,半年后。精神上有问题,得了精神病,校方通知家人把大哥接回家养病。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周父对儿子发脾气

  这时家中只剩下了四弟和小妹。老二和老三都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

  由于梁晓声爱好文学,有写作底子,他的才华被发现了,复旦大学老师来招生,整个黑龙江省就只有两个名额,其中一个名额给了梁晓声,这是第二次被推荐上大学,第一次推荐上大学被他推掉了。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在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时候的梁晓声 (右边)

  看到大哥因为上大学被父亲骂,得了精神病,梁晓声推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这第二次被梁晓声抓住了,如果这一次再推掉,应该没有第三次机会了,这时梁晓声已经25岁了。梁晓声怀着忐忑的心情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要学费200元。

  这一次,父亲没有像对待大儿子那样,对待二儿子,他也吸取了教训,给儿子汇来了200块。

  梁晓声受到了很大震动,也很感动,父亲毕竟是父亲。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为儿子的前途着想。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和父亲梁秉奎

  这样梁父在外,老二在上大学,老三在兵团,这样家里照顾精神病大哥和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四弟和小妹身上。

  四弟和小妹毫无怨言,默默地承担了这一切,把大哥照顾得很好。

  四弟要结婚了,结婚之前要盖房子,盖房子需要钱。因为钱的事,二哥梁晓声和周父起了冲突,二哥埋怨父亲不把他存的6000块钱拿出来给弟弟盖房子用。

  父亲说他哪有6000块钱。二儿子和周父谁也不让谁,一个说有,一个说没有,这二哥一气之下跑到了火车站,准备走。

  还好母亲弟弟妹妹追到火车站,妈妈向儿子解释说,父亲那6000块钱是妈担心他在学校读书不安心,故意说的假话。

  不过父亲确实倾其所有,帮四弟把婚事操办了。四弟娶了一个好老婆。能吃苦又能干,对家里所有人都好。这照顾精神病大哥的重担也落在了四弟媳妇的身上。她就像郑娟那样,毫无怨言得照顾这个家,照顾生病的大哥。

  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本来有机会留校,学校让梁晓声留下任教,但梁晓声放弃了!原因是:梁晓声想回家乡工作,离家里近一点,能照顾家里。

  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做了编剧。

  岁月荏苒。进入到了90年代。梁家子女都成了家。90年代正好是中国改革阵痛的时代。工厂进行转制,转型,大批工人下岗。

  梁家三弟,三弟媳妇,四弟和四弟媳妇,包括妹妹还有妹夫,6个人有5个人失业。生活比较困难。就像小说中所描写的孙赶超一家,肖国庆一家那样。

  四弟下岗后生活困难,大年三十包饺子出去卖,卖了饺子挣到了钱,才能有钱买点肉过年,已退休回家的梁父看在眼里,不忍心在家吃闲饭,也出去找活干,贴补家用。

  这时候,已功成名就的梁晓声知道这些情况后,尽自己所能用稿费帮助弟弟妹妹,用自己辛苦赚来的稿费接济了家里十年。毫无怨言。为了减轻弟弟妹妹的负担,梁晓声先后把父母和患精神病的大哥接到北京。

  梁晓声在《父亲》这本书中,给父亲树碑立传,详细如实描写了父亲。父亲脾气暴躁,对大哥犯下了如此严重的错误。

  因为父亲是文盲。思想和认识都很有局限,实际上就是愚昧。梁晓声在《父亲》这本书中说到父亲的几件事。

  实际上,梁先生还有个姐姐的,姐姐在三岁的时候得病死了。

  这个病也不是什么大病,主要是梁父愚昧,只相信中医,不相信西医,说西医是给洋人看病的,不适合中国人。

  最后等到梁妈把孩子抱到西医医院的时候,医生说来晚了,梁妈和梁爸吵了一架。妈妈说连中医都说让孩子去看西医,中医看不好。孩子去世后,梁妈只有默默流泪。

  梁爸固执得很,家长作风很严重。几个孩子都怕爸爸发火。好在梁父去
大三线,每二年或几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梁父那种简单的家长式的粗暴做法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

  梁父靠体力养家,
他看轻文人,说那些文人都是耍笔杆子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将来耍笔杆子,要靠出体力养家。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父亲?真是糊涂!

  梁晓声在小说中没有这样写周父,周父听说大儿子考上北京大学了,很开心,很高兴,洋洋得意,

  对女儿也考上北京大学更开心,更高兴。在过年的时候拜年,带全家老少出来,给街坊邻居拜年的时候,那种得瑟,那种欣喜,表露无遗。但伤了秉昆的心。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周父带领儿女们出来拜年

  本来应该说没有读过书的文盲,应该更羡慕读书的才对,梁父不是这样。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他是闯关东过来的,十几岁就随着父亲闯关东了。周家也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一样。

  梁父退休后脾气好多了,几个孩子都有出息了,心情也好多了,身上的压力担子没了。

  几个孩子中最有出息的,那就是梁晓声了。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梁父也在制片厂担任群众演员。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老爷子在北影厂当群众演员 跑龙套

  梁父现在很勤快,主动在家属院打扫卫生,做好人好事,得到了全院人的夸奖称赞,梁父的人缘好得很。

  梁家多亏有了梁晓声,梁晓声承担了梁家的种种重担,大哥在精神病院的医疗费,住院费是梁晓声承担的。但刚参加工作的梁晓声的工资不高,只有49.5元,主要是靠稿费。

  梁晓声对大哥的感情很好,手足情深。梁晓声还在北京给他大哥买了房子,接大哥在那里住。这一点在四弟写的《我眼中的二哥梁晓声》中有详细描写。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和大哥梁绍先

  梁晓声就是梁家的顶梁柱。家里有什么困难,他都会挺身而出。他四弟妹生病住院,得了尿毒症。

  梁晓声听说后,说一定要治,一定要抢救,他先拿出了20万,然后跟四弟说,钱不够,他再拿,如果钱还不够,可以卖房子。

  卖了房子没地方住,他说他来想办法。梁晓声的担当,对家庭的贡献。报答他父母养育之恩,报答兄弟情。

  梁晓声说他能走上文学之路,第一个启蒙人就是他的妈妈,他的妈妈虽然没有文化,没有上过学,但妈妈的父亲是乡村里的私塾先生,多少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写的《母亲》

  他妈妈很会讲故事,经常给他们几个孩子讲故事,他妈妈很通情达理,和爸爸完全不一样,很支持孩子们读书学习。他妈妈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靠文化养活自己。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过去的小人书

  梁晓声很喜欢读书,也喜欢看小人书,妈妈支持梁晓声买书,梁晓声说他能走上文学之路的第一个启蒙人就是妈妈。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和妈妈冯继宁

  梁晓声第二个启蒙人是他小学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对他太好了。

  梁晓声在上小学的时候,受到老师尤其是他的班主任老师的歧视和同学们的讥笑,但是他的语文老师。对于他就特别的好,见到梁晓声头上长虱子,有虮子,就找来剃头刀给梁晓声剃头。

  语文老师发现了梁晓声身上的长处,会讲故事,就引导他在班里讲故事,把梁晓声写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

  这对梁晓声的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提升和鼓舞,梁晓声在同学们的眼中形象高大起来。自信心的提升对梁晓声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梁晓声在他母亲去世后,有写过《母亲》这本书,在《母亲》这本书里举了很多例子,有很多故事。一只钢笔的故事,买小人书的故事,买第一部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故事都非常感人,体现了一个多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母亲就和父亲不一样,母亲支持读书,支持上大学。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自述 我的第一只钢笔

  四弟梁绍文的那帮朋友对梁家很好非常好,认梁母为干妈,梁家只要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事他们都过来帮忙。;梁母去世,他们都过来守灵,烧纸,磕头,非常令人感动,有这么好的朋友,非常难得。

  小说和电视剧中着力描写秉昆的朋友们,给了很大篇幅来写他们,用板车送周父去医院抢救,帮周母按摩,帮周家干这干那。够朋友的一帮哥们。还有就是每年年初三在秉昆家聚会。这也是四弟那帮朋友们每年必须一做的事。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六小君子 年初三聚会

  有一个好妈妈是多么的重要,有一个慈祥的妈妈,有一个鼓励孩子学习的妈妈,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梁家几兄弟都能成才,这和妈妈绝对分不开。梁晓声对妈妈会有很深的感情,但子欲孝,而亲不待。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周父周母安详去世

  梁家在父母双亲都去世后,梁家的兄弟们更加团结,更亲,兄弟们感情都很深。梁晓声要感谢四弟,感谢四弟妹,弟弟们又要感谢二哥对家庭的贡献,感谢二哥的付出。

  一般的人家,父母双亲如果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疏远了,梁家不同,更相互支持了。

  梁晓声从2009年开始创作《人世间》这部小说。花了8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小说,很不幸的是,他的四弟和四弟妹先后不幸去世,没有能看到电视剧《人世间》,这是比较遗憾的。

  梁晓声四弟走了,但他没有忘记四弟的这帮朋友,这帮朋友也没有忘记梁家。梁晓声和他们说,你们是四弟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可以找我。梁晓声是很重感情的一个人。

  梁晓声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走了,他今年也已经73岁了,他虽然早就退休了,依然笔耕不辍,梁晓声人很朴实,不奢华,据他的学生,朋友们说,他常年就挎着一个帆布包。从来不铺张浪费。

  亲人去世后,他怀着感激的心情,一一给他们写传,写文章,写书。他写《父亲》,写《母亲》,写《梁晓声自述》,写《绝望的岁月,搏命的父亲》,写《我的大哥》,写《我的小学》,《我的知青文学路》,《我的初恋》,《梁晓声的北大荒往事》等等。

  他的四弟梁绍文(笔名:梁晓文)也成了作家,也写了小说
《怀念母亲》,写了文章《梁晓声与他的大哥》,写了《我眼中的二哥-梁晓声》,《二哥永远是你们的后盾》等。

  看了他们写的文章,小说,非常感人,有时不免落泪。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就是一部中国百姓生活史,就是真实的人世间。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与妻子、孩子

  梁晓声写小说《人世间》不需要虚构,很多素材就是现成的,就好像是在写他家发生的人和事,就是和他家有关的人和事。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挣钱养家糊口,读书考试上大学。过年过节团聚,亲情的释放。

  将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延续后代,传承传统,传承家风门风,传承亲情,友情,努力拼搏,向更高阶层奋斗。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带有自传的特质,好像就是梁家的自传。通过一个家庭在前后50年的时间内的变迁,以家庭这个细胞来反映大时代的变迁。从69年的上山下乡,到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企业转型,城市化改造,棚户区拆迁。国家大事通过老百姓的生活反映出来。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为什么说《人世间》是自传小说呢?看了梁晓声的自述和他写的这么多的纪念文章,还有他弟弟们写的文章,了解到了梁晓声和梁家的几十年的历史,了解了梁家儿女的生活史,和小说《人世间》一对照,就发现了很多相似的地方。

  梁晓声也说写《人世间》是为四弟写的,是为感激四弟对家的奉献,以四弟和四弟爱人为原型塑造了周秉昆和郑娟的形象,大好人,大善人。心底无私,甘愿奉献。还有他大哥,他父亲,母亲,对一一对应上小说中的人物。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实际上,也是梁晓声本人的自传,他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小说,他的形象体现在了很多人身上,他的善良,为家庭无私帮扶,帮助大哥,帮助弟妹,孝敬老人,他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为了这个大家庭,他鞠躬尽瘁,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梁晓声的父亲名字叫梁秉奎,他把他父亲名字中的一个“秉”字送给了周家儿女。他母亲叫:冯继宁,是一个通情达理,爱护子女,慈祥的老妈妈。三个儿子先后走上文学之路,绝对和母亲的影响分不开。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夫妇与父亲和儿子

  梁家儿女都是好人,都是善人,就像小说人世间周家儿女一样,梁晓声的爱人叫焦丹,是像郝冬梅一样的好女人,知书达理,大家闺秀。四弟的爱人叫庞飞,是兵团知青,好人!吃苦耐劳,无怨无悔。

  四弟梁晓文在《我眼中的二哥梁晓声》一文开篇就说:我的二哥梁晓声能成为作家,贫穷的功劳是第一位的。如果不是在贫穷的苦水里长大,他又怎能有那么多关于贫民的感受及形成的作品呢?甚至今日他仍念念不忘“贫民”二字,视自己为“贫民作家”,我想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梁晓声在木材加工厂

  梁晓文还在文中告诉我们,二哥也在木材加工厂干过。所以二哥将周秉昆先安排到木材加工厂上班,再安排秉昆转到酱油厂上班,原来木材加工厂有作者本人的经历啊!

  也就是说梁晓声心地太善良了,处处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难怪在《人世间》中处处显露出善良和友好。梁晓声实际上就是秉昆和秉义的复合体,大好人,大善人,梁家的大功之人。梁家的顶梁柱。

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

  《人世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又被拍成了电视剧,又在春节放假期间播放,又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主要就是真实,感人,有生活原型,有人物原型,通过一个个的故事,传递着爱的能量,教人向善,做好人。

即时新闻:梁晓声:没苦难就没《人世间》,原型就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