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这份红头文件背后的抗疫思维,让人害怕

绥化这份红头文件背后的抗疫思维,让人害怕

不管有没有疫情,一些人的口头禅都是 ” 能不出门就别出门 “,” 别去人多的地方 “,这就是典型的 ” 疫思维
“。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张丰

4 月 18 日,黑龙江绥化市教育局发出一份通报,宣布开除一位高一学生。

通报称,4 月 11
日,绥化市直属某学校高一学生,因其家长从外地返绥未按要求向学校报备,该学生正常到校上课。后经疫情指挥部查实,该生家长为密接人员,导致全班同学和
8
名任教老师以及共同居住人隔离观察。学校根据相关疫情防控要求和校规校纪管理办法,对该生做出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

处罚是一周前的行为,这一通报迅速引发网络反弹。绥化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赶紧澄清,这是教育局发的,不是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没有效力,不会开除,只会批评教育。

很快,绥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就发出通报,” 责令学校整改、学生正常上课,撤销绥化教育局通报,对相应责任人作出处理。”
在舆论压力下,绥化的口风出现 180 度大转弯,现在被处理的不再是学生,而是 ” 相应责任人
“。

这个结果看上去让人欣慰,实际上同样可怕,它表明 ” 疫情防控指挥部 ”
的权力超乎想象,既可以让学校出台严苛的规定,又可以让他们撤销。

两份通报,看上去是 ” 大转弯 “,而在逻辑上则是前后一致的,它们都表明,有一种 ” 疫思维 ” 已经渗透了我们的生活。

01

举报、连坐引起的担忧

教育局通报开除学生,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也涉嫌违法。

一个 16 岁的高一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学校出台的临时校规,不能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而从根本上讲,即便学生的家长是阳性乃至
” 故意传播病毒 “,也只能处罚学生家长,而不能 ” 连坐 “。

绥化这份红头文件背后的抗疫思维,让人害怕

▲绥化市教育局的通报(图 / 网络)

从通报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 ” 违规 ”
发生在一周前。家长回来,他没有向学校报备和举报,而是正常到校上课。家长是密接,但他本人是否知道自己是密接也成为问题。由于家长是密接,全班同学和
8 名任教老师及其居住人都 ” 隔离观察 “。

我们从中可以窥见 ” 层层加码 ” 防控的影子,家长是密接,需要隔离;该名学生属于 ” 次密接 “,同班同学和老师属于 ”
次次密接 “,老师的家属呢?可能是 ” 次次次密接 “,距离病毒传播已经非常远了。

这次处罚有着明显的报复性,因为并没有指出家长隔离一周后是否是阳性,很有可能,所有人都没问题,一周后按照规定,都应该解除隔离。但是,这时公布的却是一个
” 开除 ” 的规定,它是学校通过 ” 顶格处罚学生 ” 来示威。

它引起人们的普遍反感,不仅是因为 ” 处罚 ”
是过度的,还因为冒犯了中国人的普通情感:即便家长犯错,学生又有什么责任呢?

在教育局的通报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后面这些文字:

” 请各地学校引以为戒,深刻吸取教训,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和抵返‘双报告’,从严从紧落实好共同居住人形成信息报告
……”

” 日报告 “、” 零报告 ” 和抵返 ” 双报告 “,这是学校为防疫织就的 ” 大网
“。如果这些报告是由家长通过钉钉等工具自己汇报,那么处罚的也应该是家长。如果是由学生汇报,那么,它要求学生要严密监视自己的 ”
共同居住人 “,有风吹草动马上上报。

如若是此,
这才是最触动人们感情的:监控、举报你的父母,每天汇报他们的行踪,否则就开除。这不仅是古老的连坐制度的复活,也是以一种制度化的要求,鼓励学生作恶。

对正处在人格养成期的学生来说,这可能会造成相当深远的影响——希望绥化市赶紧纠正这个做法。

02

学校如何参与防疫

当下奥密克戎来势汹汹,有些地方出现一例病例就封城,有些地方根本没有病例,却在演练封城。

地方政府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依然要相信,在疫情已经到了第三个年头,地方政府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技术手段,来追踪人们的行踪轨迹。
高风险区 ” 的人们,已经全域静止;不管是乘车还是开车,在路上都要反复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否则你会寸步难行。

绥化这份红头文件背后的抗疫思维,让人害怕

▲ 3 月 26 日,一位吉林舒兰的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图 / 视觉中国)

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有再动用学生来监控父母了,就让他们好好学习吧。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当然也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做好防疫。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也就足够了,因为一旦有散发疫情,各地都会第一时间停课——学校尽管是先天聚集地场所,也不用太过担心。

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则是学校 ” 深入投入到防疫之中 “,除了 ” 开除 ”
闹剧,在网上还看到 ” 防疫不胜,学校何用 ” 这样的口号。学校的功能偷偷发生了变化,似乎不再是以教学为中心,变成 ” 为了防疫 ”
了。

实际上,我们应该评估的反而是,这两年的疫情和防疫,已经给学校和学生带来过多的影响。一个 2019
年秋季入学的研究生,今年就要毕业了,却只正常上过半年学;一个本科生,已经有一半的时间在 ” 抗疫
“,没有正常的师生交往,也没有社团生活。而对中小学生来说,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其实更大。

学生需要的是更多关爱和辅导。如果家长是密接,甚至需要给学生做心理疏导,更要防止他被同学们疏远——绥化的做法完全走向反面。

03

” 疫思维 “

绥化有关方面能及时改正错误,总算给人一点安慰。这事给我们的教训其实有很多,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命运,也折射出了 ” 疫思维 ”
已经泛滥到了何种程度。

什么是 ” 疫思维 “?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 ” 脱离日常 “,对人们采用一种 ” 紧急状态
“。

出现大面积传播,政府启动紧急状态,限制人的流动,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暂时剥夺人们的权利(赋予红码、黄码),这些可以理解,而一旦疫情警报解除,政府也应该尽快让社会恢复常态。

但是,不仅是一些机构,甚至一些个体,都开始植入一种 ” 疫思维
“,要剥夺人们的正当权利。绥化随意开除一个学生,就是剥夺他的受教育权;而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各种 ” 防疫爱好者
“。

随便举一个例子,不管有没有疫情,一些人的口头禅都是 ” 能不出门就别出门 “,” 别去人多的地方 “,这就是典型的 ” 疫思维
“。

一个没有疫情的城市,很多人有这样的思维,那么,这个城市的餐饮业会是什么样子?而餐饮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也是很多人的生活来源。

我们要时刻警惕这种 ” 疫思维 ” 的作乱。为那位学生恢复学籍,也要努力让自己恢复成 ” 正常状态
“,不管是冰淇淋还是咖啡,都是正当需求,想见朋友,就要去见——如果你不在管控区的话。

即时新闻:绥化这份红头文件背后的抗疫思维,让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