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各位好,最近因为比较忙,好久没写《小西来信》这个栏目了,但今早看到一个读者和我的交流,让我感觉我必须回复一下,因为它是一个叫我叔叔的小读者的烦恼。

  原交流比较散,我把她的问题整理了一下,写在下面:

  小西叔叔,您好,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经常看你的文章,感觉你写的又有趣又正能量,最近遇到点很委屈的事情,很想听听你的意见,有时间可以回一下吗?

  我觉得我妈妈啥都不会,还特爱管我学习。比如上次数学考试,我考了94分,只错了三道题,她硬要给我讲,其中有一道题老师后来已经讲过了,我也会了,可是妈妈却非要按照她认为对的那个思路去讲。我说她讲的不对,她还不承认、训我,最后闹到给我们数学老师打电话,老师说我是对的,她才勉强认了账。

  可是类似的事情很多,我发现我让她承认自己错了总是特别难。

  小西叔叔,我想问问你,摊上这样一个“不靠谱”的妈妈该怎么办?我该怎样说服我妈妈  承认错误呢?

  她也是你的读者,我说的她不听,你说了她能相信。所以我很想让你写一篇文章帮我说说她,让我妈妈信任一点我,让她能在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对我认错,别让我这么委屈。可以吗?

紫罗兰

  以下是我的回复:

  你好,紫罗兰。感谢你的来信,很感谢你和你妈妈都能常看我的文章,这篇文字为你和你的母亲而写。

  我觉得可能真是童言无忌,你问了一个我们很多中国成年人都想过,却不敢问出口的千古难题:

  作为子女,我怎样才能让父母承认自己错了?

  相信我,今天,你在做题的时候第一次遭遇了这个问题,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你常常想起这个问题,并苦恼这件事。

  但等你长大了以后,就不会直接这么问别人了,因为这个问题用中文说出来,让人本能的就觉得那么的“不妥”,好像在冒犯谁。

  但这真的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它真实存在。

  所以,这篇文章会比较长,有些知识我不确定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是否会喜欢读,所以我建议你和你的母亲一起互帮互助的把此文看完——就像你们携手走过一段旅程一样,我希望再共同走过这段路走过之后,你们能互相理解。

  首先,我劝你消消气,不要感觉太难过。

  如你的来信所言,在那道数学题上,你是对的,你妈妈明明错了,却死不承认,这确实会让任何人都感到委屈。但往好处想,你妈妈应该还是爱你的。正因为爱你,所以才会在找老师求证之后“勉强认错”,因为她真的希望你下一次这道题能做对。

  可是,你要知道,在你未来的人生路上,你会遭遇到很多很多比你妈妈对你还凶的人,他们可能是你在学校的老师,你在工作单位的领导,你所居住小区的居委会,或者你去办手续时遭遇一个莫名其妙的“有关部门”。

  他们会像你妈妈一样执拗,对于一个明明是他们有错的问题死不认错。而到时候不会有一个“数学老师”,能为你主持公道,——亦或者,更糟糕,这个“老师”本身,也被那位“妈妈”管着,愣是告诉你,妈妈说2+2等于5是对的,你说等于4就是错的。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而这些人可不会像你妈妈一样爱你,这意味着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死不认错,哪怕看着你因为这个错误被同学排挤、前程尽毁、被开除工作,或者冻着饿着,基本生活需求无法解决,也不会松口。

  请问,到时候你该怎么办?你岂不是会更委屈?

  所以,你不妨把跟妈妈的这次争执,看做自己长大、走向社会的一次历——想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生存,一个必备生存技巧,就是忍耐委屈,并在这些委屈的夹缝中,艰难的活下去。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紫罗兰,欢迎你长大,欢迎你开始认识这个成人社会。

  而我该怎样给你解释“妈妈”们明知自己错了也必须坚持己见的原因呢?

  你一定读过《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吧。

  如果没看过,或者只看过电视剧、或动漫版的。我推荐你去读一读原著或者我的这篇解析《三打白骨精,一场诡谲的中式“权力的游戏”》。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在这篇解析当中,我提到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往往误以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和唐僧争的是“对错”——悟空打杀的那几个人,到底是妖精?还是凡人?

  但实际上,在原著小说中,不是这样的。唐僧和悟空开始争的也许是“对错”,但吵着吵着就变成了在争“权威”。这时候,唐僧就算知道悟空是对的,他也不可能认错了,因为认错会危及到他身为“师父”的领导地位,如果这一次承认他看走了眼,你悟空有火眼金睛,那以后取经路上再遇到有人上来送饭,是不是妖精,岂不都得那猴头说了算?唐僧的地位往哪里摆?所以唐僧必须争这个“人妖判别权”,哪怕他知道自己看的其实不如悟空准。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你看《西游记》写的就很明白,后来唐僧与孙悟空重新相认,两个人居然都没有再提当初打的到底是人是妖的问题。这事儿黑不提白不提就这么过去了。

  为什么?因为这其实已经是唐僧作为“师父”能做到的底线了,真要他分清是非、诚恳认错。那这师父还是师父,徒弟还是徒弟吗?岂不是要伦常颠倒?这经也就没法取了。

  在你妈妈辅导你功课这事儿上,道理也是一样的。在来信中,你对你妈妈的评价已经是“不靠谱”、“辅导不了我”了。这说明你至少在“辅导功课”这事儿上,对她的权威已经很不认同了。如果这一次她随了你的心愿,明确的、恳切的向你道歉。她会害怕以后她再也无法辅导你学习。

  而作为一个关心你成长的母亲,这是她不可忍受的。所以她只能做到“勉强认错”,因为她害怕失去她对你本已岌岌可危的权威。

  唐僧必须取经,所以白骨精是人是妖分不清。你妈妈想既继续辅导你学习,所以她没法向你诚恳认错。她其实也很为难。

  韩寒说:“小朋友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其实,更确切的说:“小孩子才论是非,大人只争权威。”至少在我们这里,从《西游记》开始,便从来如此。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但从来如此,便对么?

  当然不对,否则你就不会感到委屈,你妈妈也不会觉得为难了。

  如果你回头看《西游记》,会发现唐僧一行之所以要遭那么多罪,才能取到经,主要是自己折腾自己的结果。

  因为唐僧和悟空等人的关系就很别扭,悟空的任务是“保唐僧向西天取经”,也就是说,他和唐僧之间本来应该是保镖与被保护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按现代社会的行为逻辑,悟空在从五行山下出来以后,应该跟唐僧签一个“保镖契约”,明确一下双方的权责。这样后来很多麻烦就省了——经你负责取,怎么打妖精的事儿我说了算,权责分明,有啥矛盾可闹呢?

  可是很奇怪,悟空被放出来以后,却偏偏认了唐僧做了“师父”。这其实很荒唐。在原著中,这一路上唐僧其实屁本事都没教给过孙悟空——孙悟空不仅能耐比唐僧大,连参禅佛法、人生哲理什么的也比唐僧看的通透(毕竟活了一千多岁了)。那唐僧有什么资格当悟空的“师父”呢?

  其实,唐僧这个“师父”二字,逻辑重音是落在那个“父”上的。

  悟空叫唐僧“师父”,唐僧叫悟空“徒儿”。两个人就结成了一种如父如子的“拟血缘”关系。悟空在这一路上要把唐僧当成爹一样孝顺,唐僧则可是把悟空当做儿子一般使唤。

  但这样一缔结关系,问题就来了,就像你和你母亲遭遇的——中国的传统伦理中,爹妈是不能有过错,也不能向儿女直接道歉的。这个事儿就别扭在这儿。

  所以唐僧与悟空缔结的,是一套很低效、很耽误事儿的“拟血缘”关系。

  但就是这种别扭而低效的“拟血缘”关系,咱中国人还的特别喜欢用。

  你去看其他四大名著,会发现都是一样的。

  《三国》里刘关张起事之前,先要“桃园三结义”。

  《水浒》里一百单八将“聚义”之后,第一件事儿也是一起结拜、排座次,大家共叫宋江一声“公明哥哥”。

  《红楼梦》倒是没有这种桥段,可是你想想,整个贾家,荣宁二府,那就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真血缘组织么。

  是的,在古典时代的中国,只要想凑一堆人,一起干某件事,就一定要结成一种血缘或“拟血缘”关系。这样大家才能依靠最熟悉的家族伦理、排长幼、分上下、明尊卑,进行管理。

  但这种关系时时刻刻都在惹麻烦。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为了给他二弟关羽报仇“遗恨失吞吴”,破坏了诸葛亮的大计。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在《红楼梦》里,贾探春要整顿家务,赵姨娘是怎么来撒泼的?——我是你妈!我生了你,你居然敢寻我的不是?!

  而探春的回答,那就更有意思了——她不是说:娘,你和舅舅这事儿做的太不对,你要支持我搞事业。而是直接不认赵姨娘当妈了:我妈?我妈是王夫人!我舅舅?我舅舅是王子腾!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你看,在中国,要想跟爹妈讲道理,先得断绝母女关系。想想够奇葩的吧?

  至于《水浒传》就不说了,“大哥”宋江那些做法,说多了都是气。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每当看到看到《水浒》里号称很叛逆的“好汉”们大喊:“公明哥哥但有一句话,小弟水里火里不回头。”的时候,我就在想:凭什么啊?!这帮好汉们上梁山图的啥?图的不就是个天高皇帝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快意恩仇、活个自在么?

  可就因为叫了宋江一声“大哥”,以后就得全为这黑厮马首是瞻,他说啥是啥?

  那众好汉大结义之后这个人身自由度,好像还不如当年在山下当时大宋顺民吧?

  这算不算打着“哥哥”的旗号,行PUA之实呢?宋江,你是不是在拿你兄弟们的血,染红自己的顶上缨?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所以至少在古典时代,我们中国人的人际相处模式,其实是非常单一、简陋甚至原始的。我们只会用血缘、或者“拟血缘”的方式去构建、思考彼此的关系,这不仅造成了组织上的低效,也让居下位者时常不得不忍受有理无处辩的委屈、甚至剥削。

  可是这种问题,古典时代的中国人是从来不想的,一声“师父”、一声“大哥”、一声“爹妈”、一声“君父”、就屏蔽了一切讲道理的可能性。

  我们喜欢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喜欢说“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从之”、甚至喜欢说“家丑不可(实则是不许)外扬”。

  到头来,血缘或拟血缘关系,实则成为了“为父为兄为君”者一把可以不讲道理的保护伞。但凡什么讲不通的道理,一躲到了这种关系内部,用家庭伦理一比喻,就讲通。一切就必须围绕维护君父兄的权威来运转。

  因为我们的文化相信,如果父母、兄长、长辈的权威得不到维护,家国就会乱、队伍就会散、最终所有人利益受损,大大的不好,要不得。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所以本质上讲,支撑这种关系体系的,既不是忠孝、也不是礼义、更不是道德,而是只是一种恐惧——一种对失序的恐惧。因为我们不能理解在血缘或拟血缘关系之外,还有什么方式能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并完成社会的组织和运转?

  但其实是有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指出:国家(欧洲国家)形成的第一步,就是野蛮时代依照家庭伦理构建起来的氏族体系被打破,大量的子女不再认同家长式的族长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并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协作体系——也就是国家。

  这个洞见是深刻的,在这位革命导师眼中。国家不是家庭伦理的延伸,而是家庭伦理的反制。如果只把家的伦理套用于整个社会,那么人类就只能不断重复塑造一些原始而野蛮的父系氏族公社的翻版。人类历史上,正是因为有大量子女不再愿意按照服侍家长、维护家长权威的方式去参与公共生活,才会尝试“私奔”、“移居”到新的地方,建立新的契约,并按照这种契约重新共同生活。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在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当中,大量存在着儿女反对甚至杀死父亲,英雄跨越海洋、在新土地上建立新国家的故事。

  这些故事提示并启发了人类,在父权制遗留下来伦理模式之外,人与人之间还可以用另一种构建关系的模式,是能让彼此都更加舒服的关系模式。

  在这个模式当中,家长、君王、上级并不是说一不二、永远不能认错、权威必须维护的“上”,而子女、臣民、下级也并不是必须低眉顺眼、“号泣而从之”的“下”。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彼此的交往应该遵循的是公共契约与自然法。

  近代文明史已经证明,这种模式能让所有人都活的更加舒服。所以我们看到,自古典时代以来,这种新的社会模式,就在一点一点的侵蚀传统父权社会留下来的家庭式伦理的地盘——

  在古罗马时代,每个公民在家庭之外是彼此平等的,罗马人最唾弃的就是一个“如父如兄”的君王,但在家庭内部,却有着类似暴君的独裁权,甚至可以处死自己犯错的子女。

  而到了近代,欧洲绅士守则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和善的对待自己的妻子与儿女,一个对妻子家暴或者强行干涉子女婚姻的人,会在社会中遭到一致的嘲笑,没准还会被莎士比亚、大仲马、巴尔扎克这样的人写成段子,加到自己的戏剧、小说里,批判一番。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而到了现代,几乎所有文明国家的法律已经明确的保护了子女的自由权,父母在家庭中也不再是子女的“君王”,虐待子女、强迫子女的人会被举报,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背后的趋势是什么?就是父权时代遗留下来的那种家庭伦理在随着文明的进步一步步萎缩。甚至家庭本身,也不应再按照原始父系氏族所依赖的那套父权伦理去构建了,因为我们已经学会用一种更新、人与人之间更平等的模式,去构建彼此的关系——平等的关系,契约的关系,去威权化的关系。

  但是,我们得承认,这种新的平等、自由关系的构建模式,它的铺开是需要的时间的。至少在我们的社会中,很多人依然按着旧思维的惯性在生活。

  比如我们中国古代社会,其实与前述的现代社会逻辑是反着来的——当欧洲,按照恩格斯所言,在打碎家庭,瓦解氏族逻辑的时候,我们却在强化它,并把它泛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君要当臣的父,官要当民的父母,宋江要当一百单八将的大哥,唐僧要当悟空是师父。这里的父母、大哥,强调的都不是抚养和善待义务,而是不容置疑的权威。

  中国人家庭伦理与统治甚至奴役结构其实是同构的。当了你的“爹”,就几乎意味着有了可以奴役你的权力。

  所以“我是你爹”才成了一个汉文化圈里最能听懂的骂人话。中国人把“美爹”“俄爹”这种词汇翻译到外网上,很多老外都听不懂——这咋就算骂人了呢?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而这种原始的思维逻辑,很遗憾,即便在现代,依然没有被彻底扫除。

  紫罗兰,你在来信当中,对你妈妈犯了错还不肯向你认错而感到委屈。但你要理解她。因为在她(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当中,我们所受到的教育、被安排的工作、遭遇到的那些上司、领导,其实都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不是你爹,但胜似你爹,不是你妈,但自称你妈。他们下达了指令,要你必须执行。他们明明自己犯了错,却非要你检讨。这种家长式的风气,其实弥漫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中国人,都是头上在顶着一堆“爹”生活。想让这些重压下的父母还保持好心情,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子女做到知错就认、平等相待,这太难了。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所以,紫罗兰,你要体谅你妈妈。我相信她尽力了。

  相比于古代社会家长的说一不二、甚至可以随意罚跪、打杀自己的子女,你妈妈已经进步太多了。

  而相对于她在社会上遭遇那些不是爹妈、胜似爹妈的人强加给她的委屈,她给你的委屈已经很少了。

  而且试想,如果她给你从小营造的是一个特别自由、特别平等,子女错了子女认错,父母错了父母认错的家庭环境。让你从不受这种“不得不低头”的委屈。等到将来,当你走上社会,面对那些不是你爹、胜似你爹的上级,你还怎么承受的了他们给你带来的委屈呢?毕竟你未来将面对的这个世界,就是争权威不是分对错的。

  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父母的无奈——

  一方面,我们很希望不要把让人痛苦的“家长作风”施加给孩子,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受现代教育长大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的成长、养成独立、健全、平等、自由的现代公民人格呢?

  可是另一方面,社会的毒打,又让我们知道这种理想中的健全人格,是不适应当下这个社会的。这个社会中吃香的永远还是那些既肯捏着鼻子给别人装孙子,又能享受给别人当爷爷的人。2+2等于几?老大哥说等于几就等于几。

  一个追求平等关系、不惧权威,太执着于分对错是非的孩子,在家庭里也许父母能迁就。可到了社会上,他们怎么经受风雨的吹打?

  所以这是一个难以调和的二律背反,当代中国的父母们,真的很。

  我能想到的办法,只能是双向迁就——

  当我们为人子女时,当遭遇父母的家长作风,强行要你们做某件事,请你们理解他们、体量他们,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被塑造出来的。他们给你的这些作风,与社会给他们的相比,其实已经弱化、温柔了许多。请把对父母的迁就,当成一种对社会的适应。

  而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又应该给孩子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有错就认、尽量尊重孩子意见,让他们自由的成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孩子,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文明的,所有人最终都能舒服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警告孩子:很遗憾,我们的现实社会还不是那么完美。今天,我可以不做那个对你专断、强横的家长,但明天,总有人会试图去扮演这个角色。请到时能够忍耐、生存,并把它看作一种非正常的屈辱,努力让这种风气,在这个世上尽早消失。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解答了:

  紫罗兰,请你体谅、宽容你的妈妈,她在这个社会中挣扎求生,不容易。

  紫罗兰妈妈,请你更呵护、尊重你的女儿,她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与主见,要珍惜。

  毕竟,与那些硬造出来的拟血缘不同,你们真的是一家人,你们之间的这场冲突,不过孩子未来将遭遇的更多更凶险的类似遭遇的一场预演——

  愿她们这一代的人生路,能走的安然无恙,而又心怀光明,知道自己该向何方。

  最后的最后,紫罗兰,给你提个小要求,我希望你下次来信时不必叫我小西叔叔,直接叫小西就好。

  这倒不是介意你把我叫老了(老实说我确实是大叔了Image)。而是我觉得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伦理哏已经讲的太多了,什么叔叔、阿姨、大哥、小弟、老张、小李、慈父、母亲……

  是的,这种“拟血缘”称呼看似很亲热,但实则已经把尊卑、上下、权威暗喻了其中,叫久了就真的当真了。

  但实际上,这个世上,真正爱我们的人太少。想假这些称呼PUA我们、忽悠我们、强令我们的人太多。

  相比之下,我从小更喜欢的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那套称呼体系——从哈利他们和你岁数差不多时、进学校的第一天起,老师对他们的称呼就是“波特先生”“格兰杰小姐”“韦斯莱先生”。

  我觉得的看似很冷、很“装”的这些称呼的背后,有一种尊重、平等与独立。

  所以,紫罗兰小姐,这就是我对你的答复,愿你和你的妈妈都喜欢。

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

即时新闻:聊一个很多中国人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