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气候学专家解析三大疑问

东西纵横约10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近日,有消息称众多“湖泊”现身沙海之中,气候学专家王澄海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以“湖泊”一词描述并不准确,此现象更应归属为下垫面较硬的“沙漠积水”现象,这些积水会随着蒸发逐渐消失。

沙漠出现“湖泊”?

数据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潜在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属于典型的干旱区,部分地区更属于极端干旱区。

“出现‘沙漠积水’现象的可能原因有三个。”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王澄海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沙漠周边前期降水量增加、沙漠中出现强降水过程,以及山区降雪和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进入沙漠后,可能形成沙漠积水现象。

央视网10月18日的报道也显示,
新疆塔里木河河水漫溢至附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众多“湖泊”。早在今年8月,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干流及各源流就曾出现汛情,部分河段还曾频频超警。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谭晶曾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近年塔里木河来水量总体偏多,8月汛情为“混合型洪水”,主要由持续高温天气导致冰雪融水增加叠加降雨形成。

“沙漠湖泊”出现意味着什么?

“这一现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气候系统平衡状态的变化。”王澄海谈到,常年干旱的沙漠出现大量“湖泊”,会增加沙漠地区的水资源和大气中的水汽,会进一步引起周边及本地的气候变化。“这是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他强调。

“沙漠湖泊”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王澄海提到,许多研究表明,西北呈现“暖湿化”,这体现在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近年来,干旱区的强降水事件出现频次增加,干旱区周边的山区强降水过程增加明显,高山积雪融水也有增加的趋势。

据了解,早在二十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就曾关注到西北地区降水波动增加的气候变化信号,并提出西北地区从“暖干”向“暖湿”的判断,但因当时降水增加趋势的时间较短,这一论断彼时在学界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王澄海补充说,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西北干旱区呈现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大气中的水汽增加、变“湿”。其次,针对西北由“暖干”向“暖湿”这一“转换”的标准,不同行业有不同理解,因此这一现象还需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针对西北“暖湿化”现象,在2019年10月举行的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专家曾表示,从监测数据看,西北地区湿度增加较为明显,例如新疆南部等地降水量增加较明显,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西北地区气温升高也较为明显。但气候格局是否已发生改变,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对气候的研究,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尺度还不够。”这位专家强调。

网友建议趁机种树可行吗?

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后,有网友表示能否趁机植树种菜,将沙漠改造为良田?

王澄海坦言这一想法不可行。“作为长期形成的气候系统,具有稳定性和特定性,大面积改变下垫面状况会导致周边及下游气候出现怎样的变化,具有极大不确定性。”他还表示,沙漠里形成的“湖泊”近年都出现了逐渐减少趋势。另一方面,沙漠多水可能会形成盐碱化,而这种条件不适合种树。

“这同时体现了沙漠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深受外部条件制约。”王澄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