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 ” 斯人 ” 还是 ” 是人 “,网友们已经吵翻了天。话题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10 月 27
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当天阅读量直逼四亿。
此次争论源自日前一位网友发布的文章《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文章中这位网友称记忆中初中时期背诵的课文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变成了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一说法得到了海量网友的认可。到底是网友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教材真的变了?
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 2019
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 ”
斯人 ” 的版本。
从小到大都学错了?
三本教材中都有 ” 斯人 “
其实,” 斯 ” 和 ” 是 ” 这两个字,都表示 ” 这 ”
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天目新闻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 ” 斯人 ” 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 2019 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北京出版社 2019 年出版的语文课本。图片源自网络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 2019 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19 年在用。”
天目新闻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 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 2019 年 1
月。
中国国家版本馆搜索截图。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 ” 斯人也 ” 的字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 85 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 ” 斯人也 ” 版本。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图片源自网络
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的确是 ” 斯人也 “。
哪个版本权威?
人教社称其教材一直为 ” 是人 “
而在更多网友的记忆中,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篇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文中,选自《孟子 ·
告子下》。
这个话题出现后,网友们纷纷翻箱倒柜找出各版语文教材并在网上晒出截图。截图显示,人教社 1961 年、1982 年、1991 年和
2001 年四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确实均写着 ” 是人 “。
人教社 1961 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 1982 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 1991 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 2001 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此次争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 10 月 26 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 1961
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从未有过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杭州惠兴中学教龄 39 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天目新闻采访时表示,关于 ” 是人 ” 还是 ” 斯人 ”
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 ” 是人
“。程建飞表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陆晨华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书籍,他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相对权威的古书,如汉代赵歧注的《孟子注疏解经》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上面记载的都是
” 是人 “。” 其实很多出土的简牍帛书上面,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错别字。” 陆晨华说。
” 斯人 ” 版为何流行?
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多种原因
记者在身边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10 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 ” 斯人 ” 是对的。为何 ” 斯人 ”
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 ” 口口相传 ” 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是 ” 作为 ” 这 ” 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
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 ” 斯人 ” 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 ” 斯人已逝 ”
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 ” 斯人 ” 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 ” 文气 “,所以读作 ” 斯人 “。
温儒敏社交媒体截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 ” 斯人
“。也有网友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天目新闻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 ” 天将 ” 两个字时,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 ” 斯人 ” 的版本。在这样的 ” 耳濡目染
” 之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 ” 斯人 ” 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搜索引擎截图。
10 月 27 日晚,记者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她的说法挺有意思:”
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一个热搜,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