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咖啡店…年轻人能否盘活城市报刊亭

” 过完春节我可能就关了。” 最近,薛荣生决定关掉自己经营了不到一年的网红小店。2022
年初,薛荣生在南京的一处报刊亭开了家书房,期望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同时,赋予这家报刊亭新生。

城市中的报刊亭,经过几十年沉浮,其原有的文化功能式微,为了运营下去,经营者们不得不发展 ” 副业 “。而那些 ” 副业 ”
都无法拯救的报刊亭,除了关停,也会被一些有情怀的年轻人拯救,但是报刊亭能否焕发生机,其原本的使命又是否能得到延续,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报刊亭变身网红书店,24 小时微光温暖人心

△薛荣生在南京改造报刊亭开的 24 小时自助书店

南京汉中门大街的一处十字路口,有一处很不起眼的报刊亭,淹没在周边的商场、地铁、学校中,如果不留意,你很难会注意到这儿竟然开了一家书店。2022
年 1 月,26 岁的薛荣生租下了这个早就开不下去的报刊亭,” 我一定会好好经营这个地方!” 薛荣生向老板保证。

这处报刊亭的实际拥有者是一位老阿姨,和老公一起经营了几十年。几年前丈夫去世,睹物思人,她也不想再继续了,便把这处报刊亭租了出去。几平方米的小亭子,后来也开过售货铺,做过水果店,今年初被在附近工作的薛荣生盘了下来,开了一家
24 小时自助书店。

△薛荣生书店一角的简单装饰

” 现在说起这个书店,我还有些愧疚。”
因为开的是书店,所以薛荣生可以继续卖报纸、杂志,维持报刊亭的基础功能,加上自己的书店既可以借书又可以买书,薛荣生信心满满,向阿姨讲述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得到了阿姨的肯定。从她手上拿过一部分报刊资源,他打算盘活这个已饱经风霜的报刊亭。

但是现实总会给很多初次创业的人一个狠狠的巴掌,” 如果不是夏天的时候在冰箱里面放点饮料出售,可能收入会更难看。”
薛荣生大概统计了一下,从 1 月营业开始到 12 月初,借出了 500 本左右的书,他的标价是每本书 2
元,两周起借,而卖出去的书在这个数字面前更是不值一提。报刊亭的租金是一万多元一年,加上前期的买书投入和日常水电费,一年成本保守估计要接近
3 万元,这一年下来,不论是卖饮料、报纸杂志、出借读物都没有收回成本。

△薛荣生书店的玻璃窗上顾客的温暖留言

到底关不关店,让薛荣生纠结了很久。附近的执勤人员告诉记者,这家店顾客不多,但它是很多人的休息驿站,他们中午也常常在这里休息,有些无家可归的人晚上会住在这里。店里,不少顾客用便利贴留下了温暖人心的话,”
路过南京,小住半年,十分感谢有一家小店可以读书,希望能一直开下去。”” 加油。”……
这家店在南京已经算是个小网红,但仍旧难以为继,薛荣生带着愧疚,打算明年初离开。

报刊亭被改成咖啡店,半途又转成杂货铺

像薛荣生这样,希望把新鲜血液注入报刊亭,实现创业梦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今年 9
月,赵恩(化名)在杭州看中了一处停用已久的报刊亭,打算开一家咖啡店。早在 2022 年年初,杭州 ”
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对报刊亭进行整改和提升 “,数量将由 300 多个减少至 69 个,赵恩看上的报刊亭便是这减少的 231
个之一。

赵恩一直梦想在杭州开一家咖啡店,但是一圈打听下来,高昂的门市房租金,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今年 9
月,她偶然看到路边报刊亭的出租广告,和老板聊了一下,盘算了一下手头的余钱,”2 万元!我就能拥有自己的咖啡店了!”

闲置已久的报刊亭里,墙上的广告泡沫板耷拉下来,卖不出去的几副墨镜上积满了灰尘 ……
第一天,乱七八糟的景象并没有让赵恩打退堂鼓,撸起袖子就开始打扫卫生。接下来的几天,买二手桌椅、吧台,自己装灯,配钥匙,搞装饰 ……
十多天的奔波后,原本破破烂烂的报刊亭满满好看起来,充实起来。

△赵恩给报刊亭改造的咖啡店做装饰

其实用报刊亭开咖啡店,听上去很简单,但起步也是困难重重:营业执照必不可少,还要食品安全许可证。但是开店不到十天,除了不少路人会好奇看一眼外,顾客寥寥无几。”
我的咖啡事业要倒闭了吗?” 赵恩十分失落,她的梦想之舟刚刚起航,好像就要沉没了。

一万多的房租已交,赵恩只能硬起头皮撑下去。几番调整,一个月后,这家报刊亭咖啡馆,逐步又变成一家杂物店,既卖报纸杂志,也卖小商品,如同现在很多转型的报刊亭一样,还是运营着那些常规的
” 副业 “。

她手写了数张问卷,放在报刊亭门口:” 如果您愿意,请写下您喜欢的刊物,或想对报刊亭说的话。”
但是互动效果并不好,赵恩咨询了报刊亭以前的老板,联络上了过去给这里送报纸和刊物的对接人,也进了一些零食饮料,赵恩打趣地说:”
进货方面,我做的市场调研就是附近的小学生喜欢什么。”

从 9 月底开业,到现在过去了两个多月,赵恩的店,从梦想中的咖啡店,变成了 ” 有报刊,也什么都卖 ”
的杂货铺,面对报刊亭的未来,赵恩表示目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报刊亭数量锐减,年轻人期待改变现状

△南京街头的报刊亭,饮料零食堆满柜台

位于南京新街口的一家报刊亭的老板娘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不叫报刊亭,叫便民服务亭了。” 在这里,饮料、香烟、零食、充电宝 ……
维持着这家位于市中心报刊亭的生存。” 光卖报刊我们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老板娘说,现在老报刊亭经营者很多曾是邮政的员工,早期在邮政交了一笔费用,之后就不存在租金的问题,定期也有人来送报纸和杂志。

近年来,关于 ” 报刊亭的消亡 “” 报刊亭已经成为时代回忆 “” 我们真的不需要报刊亭了吗 ”
的话题屡屡出现在社交媒体的话题榜上,无数人在这里分享着自己和报刊亭的故事。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报刊亭,早已在信息如洪流的时代被 ” 抛弃

了。像薛荣生和赵恩这样怀着巨大的期望,接手萧条报刊亭的年轻人不少。在南京街头一处挂出转租广告的报刊亭,现代快报记者从老板处了解到,有不少年轻人打电话咨询,希望租下这里,让老旧的报刊亭
” 活 ” 起来甚至 ” 火 ” 起来,但是能不能成功,谁都无法保证。

此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至 2011 年底 , 全国邮政报刊亭共被拆除 9508 个。 2012
年,郑州拆除全市 421 个报刊亭,成了目前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据江苏省南京市邮政分公司官网显示,2021 年,全市仅存
285 个报刊亭。

△变成体彩站的报刊亭,在世界杯期间顾客不少

在南京街头,有不少报刊亭已经转型成了体彩站,正值世界杯期间,原本冷清的门前也难得拥满了人。有的报刊亭门口放着电饭煲,茶叶蛋、玉米和红薯的香气从锅盖口的缝隙中溜出,撩动着寒冬行人的味蕾。在新街口的一处报刊亭,来买报纸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来自一个小城市,从高中开始就在报刊亭买杂志、报纸,《中国青年报》《篮球先锋报》《萌芽》《青年文摘》……
当年,小小的报刊亭为他填补了小城信息的匮乏。现在虽然在手机上就有看不完的信息,他还是保持着在报刊亭买报刊的习惯。”
如果有兴趣、有想法的年轻人,能在一些扶持政策下,通过某种创新形式,让一些报刊亭得以在城市焕发生机,也是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愿意看到的。”

记者从中国邮政了解到,报刊亭经营者能够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摊贩登记卡、健康证等,还可以销售预包装食品、保健品等。如果经营者突破原有经营范围,销售与报刊无关的商品,需要到相关部门变更经营范围。这也是给很多想要用报刊亭创业的年轻人的提醒。

承载文化传播功能,报刊亭转型成果值得期待

对于报刊亭如何成功转型,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邵斌,他表示:”
报刊亭没落不仅是城市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阅读习惯下坡的结果。”
对于年轻人改造报刊亭进行创业,这种大方向值得鼓励,但同时不能忽略制度建设,管理规范。”
利用报刊亭进行小型创业,要在邮政以及工商的规范内操作。”

对于报刊亭未来的发展方向,邵斌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闲置报刊亭的改造,仍应围绕着它的文化属性,如果得到许可,可以开咖啡店、餐饮店,那么可以将报纸作为赠品送给顾客,吸引客流的同时,发挥报刊亭文化传播的余热。同时也可以转型为公益性场所,联手各地的妇联、高校、文化组织等,打造儿童书屋,招募志愿者,定期举行阅读活动,让阅读文化延续下去。”
他认为,对于报刊亭的转型,政策机制如果有一定的倾斜,发挥文化传播基本功能的同时,成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的摇篮,那么在新时代,报刊亭就可以承担新使命,成为重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创业者薛荣生曾告诉记者:”
小时候在报刊亭买杂志,和报刊亭早有缘分,长大后用报刊亭创业,本就有一份情怀在里面,只要符合邮政相关经营许可,一方天地,不受风雨,远低于门市房的租金,是年轻人创业梦启航的绝佳选择。”
他期待街边的报刊亭,在这个时代,还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文中赵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