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在连花清瘟与黄桃罐头之间 我选黄桃罐头…

黄桃罐头进不了医保,可能是让很多北方孩子都颇为遗憾的一件事情。

是的,黄桃罐头不只保佑生病的东北孩子。生病的西北孩子,比如我,也有小时候发着烧,用勺子舀起一块肥厚的黄桃塞进嘴里的经历。还要趁妈妈不注意,喝一口罐头水。

对孩子来说,这是“良药”,却不苦口。

长大之后我依然很喜欢吃黄桃罐头,家中常备。如今很多地方黄桃罐头都卖断货了,急得某罐头品牌辟谣,黄桃罐头本身没有任何药效作用。看来食品厂家是有良心的。

黄桃罐头的美味,在网上拥有最多的共识

其实不需要任何童年滤镜和物质匮乏的记忆,即使是成年后才遇到黄桃罐头,它依然会俘获我。

黄桃用于制作罐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8成熟的黄桃采下加工,果肉不易碎,汤汁清澈;金黄的果肉颜色诱人,用于甜品还能增色;最重要的,是它加工之后,甜酸得当,且果肉丰盈肥厚,口感绝佳。

但其实有那么多好吃的水果,为什么偏偏是黄桃成了罐头大户?

早先的黄桃不耐储,而且味道较为酸涩,不适合鲜食,做成罐头后反倒脱颖而出。果然“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不过,如今早已有了适合鲜食的黄桃品种。比如锦香、锦绣、
锦春、黄金蜜1 号、金陵黄露等。至于我们经常听到的炎陵黄桃、砀山黄桃是地理标志。

除了黄桃,最大限度保持水果风味的罐头,还有菠萝罐头、橘子罐头、荔枝罐头等。它们在国内长期曾是甜蜜的奢侈品。

如今,许多人一提到罐头,第一反应就是不新鲜、防腐剂、海克斯科技。

这纯属凭想象说话。罐头根本用不着防腐剂,它能长期保存得益于密封的容器和严格的杀菌。这其中有不少门道。中国罐头行业著名专家杨邦英回忆:过去中国柑橘罐头主要存在“软、烂”的问题,因为是100度杀菌。技术人员经过试验发现把pH降到3.3~3.4,杀菌温度就可以降到82度。杀菌温度下降,橘子的组织和风味就保存得比较好。

黄桃罐头,当然不会加重咳嗽

有专家出面提醒:黄桃罐头会加重咳嗽。理由有二:

1.甜食直接刺激咽喉部位的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咳嗽

2.糖会刺激咽喉黏膜,导致咽喉部分泌物增加,加之糖的黏性较大,使分泌物更加黏稠,从而导致痰液不易咳出,加重咳嗽

总结下来,就是糖会加重咳嗽。

专家太多,个个都故作忧心忡忡关心你的健康。如果不会甄别信息,就被信息缠绕。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推荐:蜂蜜可以用于缓解1岁以上儿童的咳嗽症状。一种疗法被推荐,最基本的前提是对于病患无害。止咳糖浆里面也有甜味成分,如果“糖会加重咳嗽”的说法成立,那止咳糖浆就该被扔进垃圾堆了。

吃点让人开心的食物,很重要

人生病了,就想找点让人安心的味道。国外有个说法叫 comfort
food(舒心食品)。1966年,一家美国报纸写道:“成年人在严重的情绪压力下,会转向所谓的‘Comfort
food’——与童年安全有关的食物,比如母亲的水煮蛋或鸡汤。”

席卷全球的新冠大流行,让许多人从comfort food
中寻求安慰。一家美国在线杂志写道:新冠加强了人们对唤起怀旧感和归属感的舒心食品的需求。

心情好很重要。在你生病时和烦闷时,找到能让你开心的食物,也是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机制之一。

你根本不懂东北人眼里的黄桃罐头

当疫情进入了新的阶段,囤货的热潮又再次到来。如今,各式各样的药品成了紧俏商品,而在这数日之间,一种特殊的储备品,却出人意料地最先卖断了货。

黄桃罐头。

为了应付或将到来的危机,人们未雨绸缪屯起了针对性药物,黄桃罐头也赫然在列,甚至比一些感冒药更加难抢。

它虽身为罐头食品,如今却被视为消炎药的“平替”,被算在药物储备里。

这源自于一种南方人可能不太懂的东北/北方“迷信”:不管大病小病,来口黄桃罐头就好;要是危机时刻,罐头更不能少。

以东北人为首的北方人,正在这特殊时刻,坚信着这种古老神秘的“偏方”。

而经过时间校验,他们对此的反馈是——“建议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随着疫情局势变动,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各种囤货提倡和指导。在一片议论声之中,一种清新脱俗的呼声格外响亮:“建议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原因很简单:在北方,它是刚需,比药还难抢。

已经出现在药房了

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晒药是近些天的主流内容。在一片花里胡哨的药盒中,黄桃罐头的倩影出现概率却最高。

不管手头有没有消炎药,黄头罐头都要成箱抱。

哪怕买不到药,来箱罐头也挺好。

在此紧张时刻,热情的北方网友们奔走相告,纷纷提醒对方:赶紧把桃罐头收进药箱。

他们从不多做解释,好像生病买黄桃是种自然规律,亦或是某种信仰。

先如今,根据晒出的囤货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家乡:如果他的储备里有黄澄澄的罐桃,那对方多半是来自东北(或其他北方地区)。

在这种热情之下,黄桃罐头被当作了“治病法宝”,在各个网购平台纷纷卖脱销。在一些北方城市,它甚至比各类感冒药更加难买到。

尽管按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事多半掺点营销,但放在黄桃罐头上,还真说不好——

在一代北方人眼中,它就是种特殊的“感冒药”。

早在几年前,黄桃罐头的神效就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它被加了诸多头衔,其中最出名的一个,是“东北/北方孩子的康复神药”。

所谓“康复神药”,字如其名:大到手术,小到感冒,来一口黄桃罐头,马上能一蹦三尺高。

这种玄之又玄的形容,一度让南方网友们不可置信,直到大量北方孩子出面证明:在他们小时候,这就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良药”。

北方小孩看病都得带罐罐头来

由于这个现象在东北尤其常见,以至于江湖上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北有位黄桃罐头之神,它会在冥冥之中保佑每位离家的东北娃。一旦有什么大病小灾,吃口罐头就能得到神的保佑。

栖宿在罐头中的神,包治百病的水果罐头……黄桃罐头身上围绕着的传说,让它成了如今互联网上最具神话感的食物。

但这种神秘的“罐桃”现象,其实背后并没有太直接的缘由,只是诞生于上一代人的集体习惯。

桃罐头这种产品,在我国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从1963年开始,罐桃品种研究就被列入了国家课题,在多年培育、研究、选种之后,方才进入了大量生产阶段。

作为罐头食品,桃罐头产业涨势迅猛。在1981年时,国内罐头厂的黄桃罐头年产量便已经达8千吨。

但即便如此,那时的黄桃罐头仍然是紧俏货。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属于北方的“贵重食品”。对于寻常家庭来说,只有在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时才会舍得捎上一罐。

对于寻常家庭的小孩来说,也只有赶上“特殊时期”才能尝上一口罐头桃。

而这个“特殊时期”,除去生日、节日,便是“生病”了。

小朋友生病发烧,胃口不好,再加上怕苦不愿吃药,每逢此时,家长们都会开罐黄桃罐头喂服。

一方面是想要生病的娃吃点好的,一方面是方便下药。

久而久之,这代人便有了孩子一生病就喂黄桃的习惯。

冬季的北方,相较之下更难吃到新鲜水果,会更倾向选择罐头产品,这种“生病喂罐桃”的现象在以东北为首的北方更加常见。

除此之外,老一辈的人们对“桃”这种水果也有着一定迷信。古人认为,桃枝能驱邪,桃亦能寓意“健康长寿”(寿桃),而到了当代,“桃”因与“逃”同音,也有着吃桃“逃过一劫”的说法。

所以即使知道吃罐头实际上对病情康复没有实际帮助,他们也会选择在病中、病后给孩子喂上一口,让病人加速“桃离病痛”。

结合这些因素,这些吃罐桃长大的孩子们,也便有了“一生病吃桃就好”的印象。

尽管他们已经不再是受父母照顾的孩童,但其实身体早已养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感冒发烧,总是想来口甜入味的黄桃。

不管病没病,只要有了不舒服的迹象,看见手边有着一罐黄澄澄的桃子,心里总会踏实下来。如今人们眼中的黄桃罐头,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

它不单纯是种食物,人们也打心里清楚它没有实际功效,但它就是能象征着“健康”“康复”,象征着“安心感”,象征着能被父母照顾的时光。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属于一代人的“comfort foods”(安胃餐)。

“comfort foods”(安胃餐)是各国都有的说法,或可理解为“疗愈食物”,它的定义是“能提供怀旧或情感价值的食物”。

在身/心出问题的情况下,一份“安胃餐”能迅速缓解一个人的压力。而根据地域及饮食文化的不同,每个地区的主流病号“安胃餐”都不尽相同:

菲律宾人在生病时会会吃名为Arroz
Caldo的汤;芬兰人会选择水果越橘;匈牙利人生病吃大蒜蜂蜜;巴基斯坦人会做名为Khichdi的病号粥。

这些安慰食物在味觉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似乎难以归类到一起,但在另一方面,它们却有着一个高度一致的共同点:这些食物都是童年生病时父母、家人喂过的。

这些诸如黄桃罐头一样的“安胃餐”,能从味蕾开始,联结着童年。吃下一口,就仿佛能回到那个令人安心的时候。

人们抢购黄头罐头,并非真的封建迷信,也并非期待其实际效果,只是想在迷茫的时期,屯下一份安心。

它能满足自己的胃,也能传达一个讯息:现在,我能照顾好自己。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