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项调查指出,在华欧盟企业信心明显下降,超过六成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中国运营难度增加、营收减少。调查指出,在中共当局取消“清零”政策之后,中国经济放缓已成为营商的首要挑战。
图为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一景
据中国欧盟商会周三(6月21日)公布了《2023商业信心调查》(PDF),报告指出,近三分之二(64%,同比增加4%)的欧盟企业表示,在过去一年里经营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结果创下历史新高。
同时,也有超过四成的企业表示,他们的营收下滑。
据报告,有41%的受访企业表示2022年营收有所增长,同比减少25个百分点,营收下滑的受访企业则占30%,同比增加20个百分点,是前一年的3倍。有10%的受访企业更表示,他们的营收大幅下滑(>20%)。
有62%的受访企业表示,去年因市场准入或监管障碍而错失商机,这个比例也创新高。
调查还发现,中国对企业全球利润的重要性,已连续第二年下降。
随着在华运营挑战加剧,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将中国视为未来投资前三大目的地的欧洲企业数量也下降了13%,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新低。
中国欧盟商会说:“过去三年,商业情绪陷入低谷,这绝非朝夕之间可以扭转。”
中国经济放缓成首要挑战
在过去两年里,受访企业都将COVID-19疫情,以及中共当局严厉的防疫措施,视为在华营商的头号挑战。不过,在2023年的调查中,中国经济放缓已取而代之,成为头号挑战。
超过三分之一(36%)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经济放缓是三大挑战之一,这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排名第二的是全球经济放缓,29%的受访企业将其视为三大挑战之一。第三则为美中贸易战,24%受访者视为三大挑战之一。COVID-19疫情(21%)位列第四,脱钩(15%)位列第五。
商会认为,这突显出中国营商环境逐渐政治化。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二(64%)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是政治压力加剧的主要来源。
“去风险策略”使投资外流
商会指出,过去两年中,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重新评估了自身的供应链战略。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转移现有投资,或将在华供应链与世界其它地区脱钩。
报告指出,有12%的企业已将部分供应链移出中国,有约四分之一(24%)的受访企业,也计划至少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中国。
由于美国、欧盟最新出台或即将颁布的法律,要求企业提高在华业务透明度。对企业来说,如果他们无法开展独立第三方审计,这些新规将成为一个挑战。
此外,西方和北京越来越长的制裁名单及出口管制清单,也让许多企业担心。商会预测,从中期来看,供应链多样化和转移投资趋势可能加剧。
德国化学公司巴斯夫(BASF)、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西门子(Siemens)和大众汽车(Volkswagen)等企业,都是该商会的成员之一。
即时新闻:在华欧企信心低落 中国经济放缓成头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