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上流君在陌生人面前 ” 敞开心扉 ” 并 ” 暴露本性
“,还是在网络沙滩上捞漂流瓶,瓶子里的三言两语记录下大家最为矫情,却也最为真实的青春。
但是当 AirDrop 加入陌生人社交方式后,这种赛博朋克斗图广场却会时常脱离掌控 ……
漂流瓶只会让你惊觉自己有过书写青春伤痕文学的天赋,但 AirDrop
会让你当场甚至持续性感受社死。
隔空投送,沙雕加倍
AirDrop,即隔空投送,是苹果手机自带的一个文件传输应用。有了它,无需数据线和流量,通过无线就可以实现文件快速分享。
然鹅,只是作为工具的 AirDrop,现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 ” 陌生人社交 ” 了,只要你的 AirDrop
没关,就可以随时加入到这场 social 派对,与附近的人激情互动。他们中不乏段子手、国家级戏精演员、喜欢输液的
giegie、疲于耕种的摩友 …… 可谓是 ” 群英荟萃 “。
△来源:微博 @Applberry;豆瓣 @timeless
曾经有一位博主在重庆载客量十分大的交通线路 3 号线上,展开了一场 AirDrop 实验,为了鼓励同车的苹果用户参与实验,TA
还将自己的设备命名为” 投送自身是现代的冒险 “。
这个带有哲学味道的名字果然鼓舞了众人,这位博主立即收到了一组穿搭
look,只是照片中从帽子、西装、短袖、皮带到裤子都一水儿的绿色,让人不禁想带上小板凳现场吃瓜。
毫无疑问,公共交通是 AirDrop 最容易发生的场所。只要有人 AirDrop 没关,就可以开始互传文件并 ” 深情 ”
问候对方了。
AirDrop 一张 ” 劝别人关闭 AirDrop”
的表情包,虽然毫无说服力,可大家都乐此不疲,并制作出更多款式,主角从哪吒头吴京、食屎啦你张学友、性感流泪猫猫头,到真香哲学家王境泽等等。
浅浅的试探之后,一脸木然的打工人则会在 AirDrop 里纷纷为 ” 沙丁鱼罐头 ” 代言。
隔岸观火的有座一族完全不会放弃清早上班时难得的炫耀机会,TA
们会在收到沙丁鱼的怒吼后会心一笑,打开相册并赠送一位师从葛优的奥特曼。
而围绕乘车场景展开的 AirDrop,有时也会身负维护良好乘车环境的重任,每一个临时上岗的 ” 乘务员 ”
都曾试图通过表情包,阻止有些人外放抖音里的 ” 心疼 giegie”……
同样的,在排了几十上百个人的餐厅外,也形成了搭配餐厅秩序的 AirDrop 常规问候。
或温柔:
△来源:微博 @雨呀么雨
或简单粗暴:
不过以上只是基于场景特征所形成的 AirDrop 常规范式,而更多的 AirDrop 则应验了 ” 投递自身是一场冒险 ”
这句话。无论对于 AirDrop 熟手还是生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时刻的自己会变成沙雕还是沦为社死 ” 尸体
“。
△积极打开 AirDrop 的教室,平行存在了一个可选匿名的电子聊天室。
上课的时候,用 AirDrop
给同学发表情包,却意外出现在老师的电脑桌面上,放大出现的表情包效果惊人,丝毫不辜负它存在的意义。
△来源:豆瓣 @巨峰葡萄
而更可怕的是——那个明晃晃的以真实姓名命名的 ID。这时可能只有让大家化身记忆只有 7 秒的鱼,才能拯救被尴尬挖空的地板。
使用 AirDrop
前如何给自己的设备名命名,是一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学问,有时候不适合暴露自己的 ” 真实姓名
“,而有时候,又不适合暴露自己的 ” 杜撰 ID”。
同时,选择 AirDrop 给谁也是一场冒险,有时候你以为 Drop 给了正确的人,实际上并没有。
有时候你以为,你的设备名已经沙雕到劝退别人时,人家反手就给你上了一课——什么叫冒险精神。
果真,沙雕的世界不需要什么逻辑。
还有一些人,致力于通过 AirDrop 这个新型渠道位来传承 ” 武林绝学 “。
而有的人,刷着手机就坐收了考试重点。
只能说,果然,人在无聊的时候,什么事儿都能干得出来(不是)。
airdrop 式交友
事实上,当大多数人只是通过 AirDrop 来斗图时,有一部分人却偷偷用 AirDrop
寻找爱情。
有时候爱情来得太快,只是因为那一秒同作为沙雕的惺惺相惜。
更何况,有时候 AirDrop 来的,还是治愈生活的人性之光,怎么不让人心动呢?
而只要脱单的想法足够强大,就算是社死的 AirDrop,也可以开启一场爱情。
看来,站在 AirDrop 的中心大胆呼唤爱,是不错的选择。
一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也完全可以通过 AirDrop 大胆发给有缘人。
而当 AirDrop 能够开启了爱之后,用它来了结 ” 恨 ” 也就不远了。
AirDrop
不仅可以帮助社交困难患者点亮社交技能,它也非常真实地让人知道了什么是江湖险恶——因为隔空投送来的图片,不仅有网友想要炫耀的可爱猫咪,也有不请自来的
” 丁丁 “。
在盛产痴汉的日本,这类群体也有专门的名字:AirDrop Chikan,也就是 “AirDrop 痴汉 “。他们借助苹果
AirDrop,在公共场所不知廉耻地投递 ” 金针菇
“,并以观察受害者受惊害怕的表情为乐。可怕的是,这种痴汉早已遍布各个果机热销的角落。
可以说,AirDrop 的设计者也没想到,人们不仅把它变成了 ” 社交盲盒 “,还大胆利用 AirDrop 发布 ” 求偶信息
“,但 AirDrop 不是法外之地,随便发东西,是有大把机会去警局喝茶的。
数字孤岛间的社交
虽然 AirDrop 可以被描述为 ” 大型聊天室 “、” 附近的人 “、” 漂流瓶 ” 等等的综合体,但 AirDrop
凭借其独特的即时性、匿名性,以及所携带信息的盲盒效应,让早已从 ” 漂流瓶 ” 收手的年轻人乐此不疲。
据分析,AirDrop 的玩家可以大概分成两类:
一种是钓鱼派,人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享受到图片往来、会心一笑的过程—— ” 我们之间的关系只是在 AirDrop 上有过一轮表情包的对话
“;
一类是捞人派,在人海中遇见了心动对象,却不好意思上前搭讪,于是寄希望于 AirDrop —— ”
如果你回复了我,那是不是说明我们真的有缘 “。
同时 AirDrop 创造了以表情包开场,再以表情包收尾的聊天方式,而表情包自带的 ” 破冰 ”
效果,在这种虽然双方匿名却近在咫尺的空间里得到了微妙加成。
如果你想要走进 AirDrop 的社交领域,不需要太过精心筹备,哪怕只有一张 ” 同学你的 airdrop 没关 ”
就足以闯入其中,并收获一堆表情包。
更重要的是,无法预测下一张表情包或图片包涵怎样的信息,好奇、期待、失望、满足甚至愤怒、焦虑,在 AirDrop
的过程中抽盲盒般的复杂情绪,也让年轻人着迷。
这应该也正是那位在重庆 3 号线上用 AirDrop
进行社交实验的博主的驱动原因吧,即:当我们被大数据囚禁在一座量身定做的信息孤岛上时,将自我以轻松惬意的方式隔空投递给另一座孤岛上的人,是一场浪漫的冒险。
但既然是 ” 冒险 “,就一定有 ” 风险 “。虽然网络社交带来了足够多的潜在交往对象,并让 ” 社交 ” 变得容易,但真正具有 ”
社会功能 ” 的人际关系,不一定得到加强,甚至可能反而被冲淡。
据国外的研究表明,孤独者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补偿现实中的缺憾,但一些高孤独特质的人,却会因为消极的线上社交而增加孤独感,或因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偏离健康的线下社交,进而增加孤独感。
△来源:夏明名《社交网络与孤独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新浪微博使用为例》
——虽然我们在线上欢聚,但我们与现实中的家人却在一起独处。
在网络上,或许有人借着 AirDrop 发送图片、修改名字
ID,像戴上面具一样短暂地扮演另一个自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被选择的面具,真正投射出了手机另一端的完整人格,暴露了他们最深处的自己。
在数字孤岛间彼此探索,聊天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保持真实的自我呀。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从没想过,我会社死在 AirDrop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