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生活

金钱可以买时间 平均寿命向钱看齐

数据分析显示,富有地区人口平均寿命长。美联社金钱可以买到时间。以平均寿命和贫富差异的关连来看,确是如此。台湾的数据是这样,美国的更是。

高校社团逞官威? 过节必须发祝福、写错名字开大会(图)

未来网北京10月2日消息,近日,“同学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事件引起热议,未来网记者注意到,在微博“同学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话题下,有的网友发表了更多自己学校出现“社团逞官威”的事件,一位社团成员因写错部长/主席名字被要求抄写50遍、还要“开大会检查”,另一学生把社团要求给部长/主席发“节日祝福”的消息截屏发到贴吧,被社团成员找上门要求道歉、追责。

在“问开会被提醒注意身份”这一事件中,据聊天消息截图显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社团的QQ群内,一位低年级学生@学长询问开会时间,被两位高年级学生社团干部教育并辱骂,截图显示,一位袁姓学生表示“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看见第二次。”另一位刘姓学生表示,“请各位试用干事以后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全体成员”。

10月2日凌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校的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经核实,确为学校社团联合会两位同学作为。”并且学校表示“立即对当事人进行了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当事人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改正。”

此事在社交网络引发热议,网友表示,学生社团的高年级学生“官威太大”。

“官威太大”的可能还不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的学生,在微博“同学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微博话题下,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宅之随波逐流发消息称“犹豫再三,还是决定说出来,不能因为向来如此,遍(变)默认了。”

截图自@宅之随波逐流

@宅之随波逐流 是四川理工学院大三学生,他的一位好友是学校社联的成员,在今年中秋节,社联组织部一位部长在群里@全体成员,让各个小干事给部长、主席发祝福,不要把名字打错。

受访者供图

好友把这个消息截屏发给了@宅之随波逐流,@宅之随波逐流随之把截图发到学校贴吧,很快,就有人找到了他。

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宅之随波逐流表示“过一会,组织部内部群就在找发帖的人,把我以前发的帖子发到群里,还当晚找到我电话,说下来谈一谈。”

@宅之随波逐流说,他下楼后,一群男生围住他,让他“必须道歉”,“还说什么开大会让大家来收拾我。” @宅之随波逐流没有道歉,后来他得到消息,组织部的人决定国庆后处理这件事情。

“从我在贴吧发帖,只是过了短短的三个小时,就把我电话,班级找到,还通过施压让班长来给我说。” 接受采访时,@宅之随波逐流表示自己情况比较特殊,是大三刚刚来到四川理工学院宜宾校区的学生,不想不敢麻烦老师,“毕竟刚刚来这个学校,本来就低人一等,还有以后说不定评助学贷可能也会有他们的人。”

因为在贴吧发了一个关于学校社联不利的截图,就“又是找我谈话,又是喊班委找我谈话”,@宅之随波逐流表示,这严重的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学习,他现在不清楚国庆后自己该怎么办?

在@宅之随波逐流提供的截图中,还有一张社团组织部新成员发给某位“部长”或“主席”的截图,在该成员发送中秋祝福消息后,收到回复称“把我的名字抄50遍,开大会检查。”

受访者供图

在@宅之随波逐流这条微博下,有网友称“真的是官大压死人”,还有网友表示“在学生会里就已经学会社会拍马屁那一套了吗”,一位网友提出建议,“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是非黑白大家心里都有数,部门的人不慌吗?他们说的什么话,做的什么事大家都看的明白,不然为什么要整你,不要怕,不要怂,我建议向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寻求一下帮助,尽量不要影响你的学业吧。”

未来网记者致电四川理工学院教务处求证此事,教务处回复学生社团相关事宜学生处比较清楚,随后记者又致电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处,多次拨打均未接通。

昨天(2日),四川理工学院官方微博@四川理工学院 发布声明称:学校已收到相关反映,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已经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被社团干部教训不得直接@“杨主席”、不得叫学长,试用干事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到四川理工学院学生要求社团成员过节必须发送祝福短信,发错名字被要求“抄名字50遍,开大会检查”,一位非社团学生把此聊天截屏图放到学校贴吧后,被社团成员找到要求“道歉”并且国庆后处理。还有今天7月份中山大学任命200多名“部长副部长级”干部事件等,都曾引发社会对于高校“官僚主义”的讨论。

微博认证为专栏作家的@连鹏就“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此事发表看法表示“板子不该都打在学生身上,有些合污是自身问题,有些同流或出于无奈。”

也有网友就此类事件发表意见,认为“官威不是一天形成的,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学校应该正确面对热议,认真审视教书育人存在的差距,从上到下率先改变官本位的思想。”

牛顿预言 2060年末日展开"神圣时代"

多名学者发现17世纪英国物理学巨人牛顿(Isaac Newton)的多份文稿,指他原来曾经预言地球将于2060年迎接末日,但世界不是从此毁灭,而是"重启",展开"新的神圣时代"。

中年为什么肥胖?这些小习惯帮你消赘肉

可是为什么年过四十以后,即使节制饮食,体重还是往上加?编者按:年轻的时候餐餐吃到饱,体重也维持得还不错,可是为什么年过四十以后,即使节制饮食,体重还是往上加?年龄不同,体重标准也会改变吗?还是有其它原因?

末代皇帝溥仪在前苏联的战俘生活

满洲国时期的溥仪。(图片来源:维基百科)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十天后,“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乘小型飞机飞到沈阳,准备换乘大型飞机逃亡日本。但溥仪万万没有想到,苏军几乎在同一时间占领了沈阳机场,当他和随从走出机舱时,便成了苏军的俘虏。第二天,在苏军的押解下,溥仪等9人前往苏联。在苏联,他过了5年的特殊俘虏生活。

流鼻血怎么办?5个方法可止血

流鼻血是什么原因?如何止血、治疗?(Shutterstock)流鼻血是什么原因?流鼻血,古称衄血,《说文解字‧血部》:〝衄,鼻出血也。〞流鼻血是鼻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亦是鼻部疾病或多种全身疾病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此病好发于青少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鼻部的任何部位。

儿子罹病需新鲜空气 江苏男子花百万买无人岛(图)

  诸志松为儿子买下的无人岛。取自梨视频

  

  诸志松一家人。取自梨视频

  为了儿子的先天疾病,一名男子花了几百万买了一座环境优质的无人岛,全家从城市移居小岛,至今已住了10年,儿子的身体也很健康。

  梨视频报导,江苏男子诸志松的儿子2006年出生,两三岁时被医生诊断罹全身性的淋巴系统疾病,建议要找环境好、空气好的地方居住。

  诸志松表示30几岁才得子,觉得儿子比什么都重要,于是2009年花了人民币百万元,买了淮安附近的无人岛,取名为“无为岛”,占地150亩,拥有30年的经营权,并带着妻儿定居,至今已10年。

  诸志松表示,搬来第一年主要都在除草,天天吃野菜,一个月到本岛补充一次生活用品,后来也自行在岛上种植蔬果。他们每天五点起床送儿子到本岛上学,下午接回来,晚上八点就寝,现在儿子身体非常好。

一位中国新疆留学生的呐喊:出了国,才知道…(图)

今天下课后无意中看到朋友圈转发微信公众号“疆还是劳道辣”的《新疆大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上演!》,读完后心潮澎湃,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本来准备写一点文字发在朋友圈就行了,但后来转念一想,还是写一篇文章吧,以对得住这篇振聋发聩的战斗檄文。

我的曾祖父在清末民初时,沿着河西走廊、跟着驼队来到了新疆,后来就在北疆落了脚,和是哈密人的曾祖母结合。后来爷爷出生了,爸爸出生了,再后来我出生了。可以说,我是喝着天山上的雪水长大的,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在我的家乡,如果人去世了,埋的时候头都要朝着博格达峰,以示对这块土地的崇敬。

小时候,我们村子里基本是一半汉族,一半维吾尔族,大家生活很和谐。爸爸说在他的婚礼,小伙伴(维吾尔族)喝多了,便在我们家床上睡上一觉,酒醒了才回去。那时候大家一起去田地耕作,一起做饭吃饭,你家有好吃的端过来一盆,我家有好吃送过去两碗,我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吃到各种好吃的。逢年过节,不论是春节,还是古尔邦节,大家都会去对方家里做客。

我上初中时,村子里的汉族逐渐开始搬到县里去了,走在马路上,很少能看到汉族小孩,基本都是维吾尔族的。邻居来我家和爸爸聊天,他总说:“汉族家的娃娃海里麦斯好好学习,维吾尔族家的好好学习的没有,这个不好。初中一毕业不是种地就是开车,全部都是二流子。”后来,他的孩子全部上了大学。

高中的时候,回家路上基本看不见汉族家的小孩,村子里汉族年轻人也少了,四十岁以下的基本没有。而维族小伙子却还比较多,都是种一点地,偶尔打打工。这时候,邻居来我家拜年只吃瓜子、橘子,倒得茶也不喝了……

后来一个一起长大的维吾尔族小伙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监狱里待了3年,出来后的那年春节,我在马路上遇见了他,和他聊天,他一个劲地跟我说当初如果像我一样好好学习,他的人生应该是另一个样子的……

再到后来上了大学,一系列的暴恐事件接连发生。突然间,村子里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和谐的氛围,人们的眼神变得空洞、闪烁、缺乏真诚,总感觉怪怪的,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在大学,我认识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同学,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阿曼、沙特等。其中哈国的朋友有一次请我吃饭,去的是一家韩国烧烤,他的中文不错,他进去以后,我在门口徘徊了一下,我想他不知道五花肉就是猪肉吗?后来我进去和他一聊,才知道人家根本没放在心上,还说,不是还有其他肉吗,我吃其他也可以啊。那一刻我对“哈萨克族”“穆斯林”‘清真’这三个词又多了一份思考。

再后来,我工作了,工作的单位是一家在疆的央企。公司里有一家员工餐厅,是清真的,并且只准少数民族使用,非穆斯林不能进。我经常能听到同事们抱怨:“大家都是员工,为什么不能进?”而公司也只是用“维护民族团结”这样的话来搪塞大家,堵大家的嘴。听同事说,餐厅里吃着小灶的某个同事却为清真餐厅不够气派而对服务员大发雷霆。

一次,在与一个同事闲谈中,他告诉我他在老家找了一个16岁姑娘结婚了,我说这个不合法啊,他说,没事,已经找阿訇念过经了,结婚证不重要。他可是西北某个著名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啊,我当时也是唏嘘不已。

俄罗斯各种饭店、小卖部的牌子

再后来,我辞职来到俄罗斯求学。刚到莫斯科的时候,我喜欢看马路边店铺的各种牌子,这里饭店、食品店牌子很简单,比如ресторан(餐厅) продукты(食品)。后来我发现,这里的餐厅不标注“清真”“非清真”,这让我眼前一亮。宿舍楼下的小餐馆,厨师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服务员是塔吉克斯坦的,而它的菜单上有“法式猪排”的菜品,这个在国内是很难想象的。后来和店里的人混熟了,我就问他们对此不介意吗,他们对我的问题有点惊讶,说:“我们只负责做,又不吃,没关系的。”

我所在的学校,没有清真餐厅,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餐厅吃饭,猪肉、鸡肉、牛肉,放在一块,几个夹子,交互使用,吃那个夹哪个。和我一起吃过饭的有国内过来的维吾尔族、回族,有中东来的穆斯林,也有伊朗、摩洛哥来的穆斯林。我也去过一些菜市场,一个冷柜里放着羊肉、牛肉、猪肉,卖肉的小哥却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穆斯林。

有段时间我调换了房间,新来的舍友来自北非,是穆斯林,除了会说本民族语言、俄语外,还会阿拉伯语、法语、英语,我们有时也探讨阿拉伯国家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阿拉伯国家经济普遍比较差,除了土耳其有点工业基础,其他好点的就是石油大户;为什么阿拉伯国家经常会发生动乱等等。

我们买了一个菜板,我切完猪肉香肠,他就拿去切牛肉,我做了饭,他也会吃,他说他不吃猪肉就行。我告诉他中国的餐厅要分清真和非清真,穆斯林不进汉族餐厅,他表示很震惊,还说那些人没有正确理解《古兰经》。去年夏天斋月他天天封斋,今年夏天就封了三天,后面就和我一块该吃吃,该喝喝。他来莫斯科后就再也没去过清真寺,还告诉我,他对自己国家的领导人很失望,因为政府投资修建全世界最高的清真寺,却不把这些钱投在工业生产上,人们都去念经了,那谁来工作啊?

后来我和伊朗的朋友喝啤酒聊天,他们都说不愿意回国,因为回国就不能自由自在的地喝啤酒了。我能感受他们的言语是出自肺腑的,大家都是年轻人,都希望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猪肉、鸡肉、牛肉,放在一块

留学所在学校的餐厅,没有清真、不清真之分

有一次,和俄语老师聊天聊到这边的非俄罗斯族学生上学的问题,他告诉我俄罗斯没有加分制度,考试没有“打折扣”,本科3门不及格就退学,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我经常会不自觉地拿俄罗斯和中国作比较,为什么我们要那样,他们要这样,哪个方式好?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一些政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调整,一味迁就、不加区分地追求“民族团结”,极易让“三股势力”钻空子,只要一打击他们,他们和西方反动势力就会操起“破坏民族团结”的大棒,给你扣上侵犯“宗教信仰自由”、侵犯“人权”的大“帽子”,让你投鼠忌器,自乱阵脚。

当前,新疆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新时代思想解放潮流。至于西方媒体和政客的刁难,我们真没必要太关注,出了国才知道西方媒体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出了国,才只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得珍惜啊!

健身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校友,来自叙利亚,在读博士,我问他现在家乡如何,他说一团糟,人们都跑了,家都没了。我从他的眼中看不到希望。

乌鲁木齐夜景

很久没有回家了,每次听到祖国的声音、新疆歌曲,在网上看到新疆的消息总是分外关心。问过很多人,都说都喜欢新疆,喜欢那里的风景,更喜欢那里的人民。

我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定,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要坚信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最正确的事情。西方的炒作、指责、责难,内部“三股势力”的迎合鼓噪,都不能动摇我们,只会更加激发我们的斗志。

作者:润发,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

新加坡的华人美食,缘何在中国本土难觅踪迹(图)

新加坡大概是国人观感中最不像“外国”的国家。这个城市岛国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华人,它也是中国之外仅有的一个将华语(普通话)列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尽管与中国颇有渊源,新加坡的华人美食,在中国本土却是踪迹难寻,这样的奇景又是从何而来呢?

峇峇与娘惹

说起来,华人先民很早就来到人称“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一带了。早在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里就已提到,有华人住在淡马锡(新加坡的古称);葡萄牙人伊列利亚写于1613年的著作更表明在华人己经成为马来半岛的定居者,他们“男女顶结髻,习俗同中国,全城房屋,悉仿中国式”,其聚居区俨然是一个海外中国的小城镇。到了1819年1月英国的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初登新加坡岛时,这个岛上“约有150个渔民和海盗,几间简陋的茅舍,其中大约有三十个华人”, 这些华人沿着新加坡河岸聚居,将荒地开辟为甘蜜园,成为日后拓殖新加坡的先声。

新加坡的莱佛士纪念碑

不过,早期的华人移民以男性占绝对多数。这并不难理解,海上波涛难测,每次远航几乎是以性命相搏。早期南洋华人社会既然男多女少,华人若要成家,势必与当地土著通婚。由于马来妻子不通汉语,于是华人丈夫在家里只能用马来语进行交流。他们的子女最先学会的便是母亲的马来语,久而久么,一个说着马来语的华人族群便在南洋出现了,其中的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或Nonya)。日后这个“峇峇”干脆成了土生华人的代名词。中国移民与马来女通婚所生子女,一般三代后本地化成为“峇峇”,即所谓“三代成峇”。“峇”字拆开来看很有意思,是“山”和“合”的结合。“峇峇”后代的男性一般娶娘惹为妻,而“娘惹”大多嫁给“峇峇”或后来的新移民,其后代自动成为“峇峇”。华族女子不嫁给土著成为“峇峇”这个族群孤岛在马来人的包围中维系数百年而不被同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血统及语言上的马来化同步,这些土生华人的饮食(“娘惹菜”)也成为中国传统与马来特色的杂糅。南洋群岛盛产香料,因此马来菜的知名之处正在于其种类繁多、香气四溢的调味香料,包括柠檬叶、香草、葱、大蒜、生姜、咖哩叶、姜黄、虾酱以及辣椒等。可以说,娘惹菜结合了传统中国菜的烹饪技法与南洋的特色香料,所谓“中国食材的内敛遇上马来料理的奔放”。

娘惹菜所用材料丰富,包括中餐常用的蔬菜、鸡鸭猪牛羊、海鲜乃至当地的椰浆、菠萝;并尤其讲究酱料,所用的酱料都由起码十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其代表菜肴叻沙(laksa),就是用米粉、椰奶和香茅等香料加入海鲜或鸡肉一起烹煮出的浓汤,口感独特。而黑壳果鸡则沿用中国传统的翻炒等烹饪方式,不同之处在于里面加入了源自南洋群岛的香料黑壳果,制成浓郁的酱汁,包裹着鲜嫩的鸡肉,成为土生华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叻沙

除了菜肴之外,娘惹糕点更是享负盛名。在过去,每个“娘惹”都必须学会做糕点。在新加坡著名电视连续剧《小娘惹》中,能否用椰浆、木薯粉和玉米粉为原料做出地道的娘惹糕点,是挑选儿媳妇的重要标准,剧中有句台词常被引用:“一个连糕点都做不好的娘惹,怎么能当个好媳妇呢”。据说,彼时的长辈娘惹仅凭聆听新媳妇制作叁巴辣酱(sambal belachan)时舂各种香料的研磨声,就能判断出其厨艺的高低。为此,“娘惹”女子“一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必须受煮饭和缝纫这种课程的训练。这两项是必须学会的,如果没有这种本领就难有希望获得一个美好的婚配”。

《小娘惹》

九层糕

苦力创造的美食

虽说“峇峇”、“娘惹”名声在外,新加坡人也自夸,“来新加坡但不体验独特的娘惹菜,就不算真正来过新加坡”;但实际上,南洋的华人社会,始终存在着“土生华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又称“海峡华人”)”与“新客”华人两个集团。“土生华人”自不待言,所谓“新客”则指的是19世纪后大批“下南洋”的新移民。

“新客”华人的“下南洋”,与莱佛士爵士的商业眼光不无关系。以其为首的英国殖民当局宣布新加坡为自由港,“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和这个新殖民地在商业上日见兴盛和普遍繁荣相比拟的了”。与此同时,清代后期的福建、广东(当时包括海南)两省民众,囿于“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往往“望海谋生”。1821年2月,来自中国厦门的第一艘帆船抵达新加坡港,揭开了“下南洋”的帷幕。1828年,一位欧洲观察家也写道,由于中国发生饥荒,这一年有四千多名生活贫苦无着的华人男子抵达新加坡。在持续不断的“新客”冲击下,到了1881年,新加坡的海峡华人(不足1万人)在全体华人中的比例已经降至无足轻重的11%。新加坡华人的主体变成了相当完整保持了故乡语言、文化的“新客”。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大多数“下南洋”的新客属于从大陆“贩猪仔”而去的“契约劳工”。据说,在码头当“苦力”的华工在搬运中偶见来自故乡的药片碎片掉落在地,于是捡拾起来,集资买了一些猪肉骨加入在一起熬煮成汤配饭,既可饱肚,又可除乏。由于苦力们需要保持精神体力来应付一天的繁重工作,这样一顿既便宜又丰盛的“劳工快餐”就流传开来,是为“肉骨茶”的滥觞。“肉骨茶”的英文根据闽南话发音写作“Bak Kut Teh”。这显然是因为“下南洋”的华人以闽南籍居多的缘故

贩猪仔

按“名”而释,肉骨茶当以肉骨头和茶制成,但它却徒有“茶”名,实际是带肉的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肉骨茶是以猪的排骨肉、茶叶,配以中药材、盐、胡椒和味精,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而成。其汤汁呈淡褐色,茶叶、药材之味渗入猪排骨肉里,肉质细嫩酥烂,极易脱骨。每碗肉骨茶,加上一小碗白饭,几段切开的油条,便是一份套餐。有的食肆,在提供排骨汤、油条、白饭之余,还提供香茗一杯。这是因为肉骨茶配合中药熬煮成汤,汤汁浓郁,配上一壶香醇的中国茶,在化解油腻之外还使得嘴里的肉骨茶滋味更美。

肉骨茶

在中国传统饮食里,中药材算是补品,向来有“冬令进补”之说。而新加坡却是气候炎热多雨,长夏无冬。为何大热天需吃补品呢?原来,南洋华人认为,热天出汗多,体力消耗大,应该滋补珍摄。而茶叶自古用来入药,于赤道夏日中对恢复疲劳大为有用;与中药材恰当配合,更有保健功能。

如今,风味别致的肉骨茶已是新加坡的招牌风味小吃。不少前往新加坡的旅游路线都会安排旅游者品尝一次肉骨茶的风味。但对于“肉骨茶”的起源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2009年,当时的马来西亚旅游部长黄燕燕就在美食节上扬言要申请肉骨茶专利,因为它是马来西亚独一无二的美食。此番言论一出立即引来新加坡民众的一片挞伐之声——后者同样认为肉骨茶最初始于当地。考虑到早期新、马的华人社会实为一体,这桩公案大概也只能一直“搁置分歧”下去了。大体而言,马来西亚的肉骨茶重中药味,新加坡的肉骨茶则重胡椒味。再细分下去,“南马、中马、北马、东海岸、东马、新加坡”的肉骨茶各有风味表述,甚至单单吉隆坡(马来西亚首都)就存在巴生风味、甲洞风味、蒲种风味、沙登羊肉骨茶……肉骨茶的口味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了 。

诸多旅行线路推荐的“松发”肉骨茶店

新加坡的“国菜”

肉骨茶虽然不失为新加坡的大众美食,却与“国菜”无缘(这可能与占新加坡人口15%的马来人忌食排骨有关)。拥有“国菜”这一尊贵头衔的是另一道新加坡华人菜肴——“海南鸡饭”。新加坡旅游局官网将其誉为新加坡的“国菜”,旅游局形象大使、歌星孙燕姿在推荐新加坡美食时也首选推荐海南鸡饭。

海南鸡饭

顾名思义,新加坡的“海南鸡饭”来自海南(文昌市)。而在新加坡,海南人其实是后来者。早期的新加坡华人以方言族群划分彼此“势力范围”,福建(闽南)帮主要从事转口贸易,潮州帮以种植甘蜜和胡椒为主,广府(粤)、客家诸帮则主要是工匠和工人。其中福建帮最强,睥睨诸帮。“福建话(闽南话)”也长期成为新加坡华人的事实共同语,迟至新加坡建国后的1972年,懂福建话的新加坡人华人比例仍高达91%。

相比之下,海南人来得既晚,人数也少,只能靠给他人当伙计或小商贩为生。大约上世纪30年代初,一个叫莫履瑞的海南人从家乡“过番”来到新加坡,沿街贩卖“鸡饭”,他左手提一桶饭,右手提一桶白斩鸡肉,沿街叫卖。这无疑就是“海南鸡饭”的最初版本。这种“黑暗料理”后来竟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进而登堂入室了。

在海南本岛,招待远到的客人最高的礼仪就是杀鸡,因此便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而白切文昌鸡则是海南久负盛名的传统菜。最正统的海南鸡饭,须以海南岛文昌鸡做的白斩鸡,搭配鸡油鸡汤煮的海南传统饭团(“饭珍”)。但由于原料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文昌鸡难觅,新加坡的海南鸡饭做法也随之改变。“海南鸡饭”制作工艺可不像最后上桌铺陈在食客面前的那么简单,只一碟鸡一碗饭而已。首先要用大量的连皮大蒜和生姜在油中炸,炸好之后再将葱卷起来混合被马来人称作“马兰”的香叶,一起塞进鸡肚。然后将鸡皮抹盐后放入煮滚的热水中反复烫煮、过冷水,直至九分熟时捞出,冲凉后再放入冰水中浸泡。再将烫煮鸡后水上浮着的鸡油捞出沥干后爆香葱、蒜,放入米略为翻炒,再倒入一些底汤炖煮成米饭。剩下的底汤加入高丽菜和冬菜一起煮成配汤。把煮好的米饭盛盘,白斩鸡均匀切块摆在饭上,配上酱油和现做的姜蓉、蒜末、辣椒酱三小碟作料,一份鲜香油亮的海南鸡饭才算制作完成。

白切文昌鸡

这道源自海南岛的“海南鸡饭”,却是在遥远的新加坡发扬光大。2004年新加坡与香港甚至合拍了一部电影,名称就叫《海南鸡饭》。耐人寻味的是,在新加坡名声大噪之后,“海南鸡饭”原本的故乡也被人淡忘,误认为新加坡才是它的起源地。生于新加坡的香港才子蔡澜就曾因为在海南吃到的鸡饭与新加坡的味道不符,感慨“海南没有海南鸡饭”。至于娘惹菜与肉骨茶,在新加坡华人的故乡就更加难得一见了。

《海南鸡饭》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对于新加坡菜肴的介绍

变得不那么像中国菜的新加坡华人美食似乎与新加坡国家的演进异曲同工,就像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外貌似中国人,我们也说中国话,但是如果一个来自中国的中国人跟新加坡华人说话,他会发现新加坡的华人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了”。

参考文献:

张跃,张琨:《新加坡文化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

陈秋梅:《马来西亚的闽南文化传播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最好的闺蜜成了我的男友 他们的友情成了爱情…(图)

Shaaba Lotun今年24岁,2010年她16岁,是一名法律和管理学的大学生,

那时她认识了一位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人,

名叫Jamie Raines,和Shaaba一样也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学,

当时她们选了同一节艺术课,Jamie和朋友一起聊得开心,新来的Shaaba被冷落在一旁,两人对彼此都没什么特别印象,

在随后的一年中,因为一位共同的好友,还因为两人都喜欢摄影,她们逐渐熟识起来,

越来越投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天都会见面,

Jamie有时还会去Shaaba家玩,Shaaba的家人也都认识这位女儿的好闺蜜。

不过对于Jamie来说,她一直有件事没有告诉Shaaba,

她从四岁起就对自己的性别有所怀疑,

虽然生理性别是女性,但是身体里住着的其实是个小男孩,

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感觉自己和一般女孩的不同,但还不敢声张,

期间她进入一所女子中学读书,被迫适应女性身份让她的日子十分难捱,

直到考上男女同校的大学,接触更多元的朋友,她才慢慢接纳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尤其是那时Jamie看了一部关于跨性别人士的纪录片,那讲得不正是她的感受吗?

“做些改变”的种子就此在她心中种下…

下定决心的Jamie鼓起勇气向家人坦诚了自己的想法,

家人们都非常支持她,特别是Jamie的妈妈,

她说很多Jamie小时候的事这下子就不难解释了,

看来家人们对Jamie的情况都早有了解。

过了第一关,Jamie又把事情告诉了身边的朋友,朋友们也都表示支持,

Jamie的心终于放下一半。

不过最后还有个问题,她还没告诉好朋友Shaaba呢,

她不像家人和其他朋友那样跟Jamie相处过那么久,

而且来自一个非常传统的穆斯林家庭,

会不会因此觉得Jamie奇怪而疏远她呢?

Jamie思考良久,在所有朋友中,她最后一个才告诉Shaaba,

当时是8月份开学季,Jamie回到学校就和Shaaba坦白了她的事,

对于Shaaba来说,跨性别、变性这些词离得那么远,她从没认真了解过,

不过当好朋友Jamie跟她解释了其中含义后,

Shaaba很坦然地接受了,

两人依然是好朋友,

即使变性也不会对她们的友谊产生影响。

这下子Jamie彻底放心了,

2011年9月20日,Jamie第一次去性别诊所进行治疗,开始从女性到男性的过渡,

并合法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现在所用的男名Jamie Raines,

从此以后,Shaaba的这位好朋友,从“她”变为“他”。

虽然Shaaba的态度非常明确,但她的父母却对自己女儿的好闺蜜突然变成男生这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

当时Shaaba的父母已经离婚,她和母亲、继父住在一起,

她的父亲态度还算温和,对Jamie变性表示理解,

可母亲、继父的态度完全不同,他们对那位经常来家里玩的女生忽然要变成男生非常不理解,

甚至禁止她和Jamie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见面,也不许他们在网上联系。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Shaaba没有疏远朋友,她说Jamie的性别不同了,但还是同一个人啊,

随着治疗的深入,医生给Jamie使用了睾酮激素,他逐渐出现一些男性特征,

他还剪短了头发,穿着束身衣和男装,越来越像男孩子,

就在这时,Shaaba发现他们的友情也发生了变化,

自己貌似有点儿喜欢这位好友啊?!

好朋友对自己貌似也有好感呢?!

一直以来Shaaba都知道自己是异性恋,曾经也和男生约会过,

她知道现在和Jamie的感情,已经不是单纯的友情了,而是有了爱情的成分,

这一度让两人有点儿纠结,

直到11月的万圣节派对上,Jamie主动向Shaaba表白,两人认真地聊了聊最近的事,

终于确认了恋爱关系,

Jamie从Shaaba的闺蜜变成了男友,

想来也是特别的缘分。

就这样,小情侣开始了秘密交往,

和普通情侣一样,一起吃晚饭、看电影,连第一次接吻都像纯情漫画一样青涩,

约会两个月后,在2012年元旦,两人的秘密被Shaaba的妈妈发现了,

妈妈无意中看见了Shaaba的一条短信,是发给Jamie的,从而知晓了他们的关系,

对于这个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来说,女儿和其它种族的人恋爱都不允许,

更别说和变性人了,这样会被人瞧不起的,

这是根本不能容忍的事,岂有此理!

妈妈和继父这次更严厉了,他们彻底禁止两人见面。

Shaaba一边和男友秘密约会,晚上偷偷跑出去见面,

一边试图说服家长,但没起什么作用,

她知道一时半会儿让家长改变想法是不可能了,可他们也是真心相爱,

Shaaba索性从家里搬了出来,先是暂住在Jamie家,后来一同搬进了学校公寓,两人继续学业。

那段时间过得很艰难,但好在两人感情一直很好,

Shaaba的出走让家人对她态度更加强硬,有段时间甚至不允许她和亲姐妹见面,

Jamie表示因为他们的事让女友和家人之间发生了不愉快,对此很是内疚,

他尽量安抚女友,帮她减压;

与此同时,Jamie一边服用荷尔蒙,一边逐步接受变性手术,

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声调降低,肌肉量增加,情绪起伏不定,

他对自己的新形象没有信心,

每当Jamie为此彷徨的时候,都是Shaaba给他力量和鼓励,让他坚持下来,

慢慢接受他的新形象,逐渐建立起自信,对自己的男儿身也越来越满意。

就这样,这对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小情侣一起度过了三年艰辛又幸福的时光,

Shaaba的妈妈看到女儿和男友相处融洽,态度也逐渐软化,

2014年圣诞节,她终于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女儿的男友了。

当时Jamie为女友的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本来是由Shaaba把礼物转交给妈妈,

结果妈妈说让Jamie把礼物送来,

Shaaba说这简直就是圣诞节惊喜呀!

Jamie终于以男性的身份,和Shaaba的家人见面了,

当妈妈和继父发现他长得完全就是男生模样时,都松了一口气,

听到Jamie讲着他们对未来的计划,他们想结婚,

而且一直关注着相关医学的进展,将来条件允许,他们还想要个小孩,

家长们终于打消疑虑,放下心来,认同了两人的关系。

到了2015年的圣诞节,Shaaba和Jamie两人的父母都聚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过节,

大家其乐融融。

Jamie变性非常成功,和女友也获得了家人的理解,

Shaaba和Jamie深知过程中的不易,

也一直想把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跨性别人士和他们的家人朋友。

其实Jamie从17岁时起,就建立了自己的油管频道,

他把自己过渡期的整个过程都通过视频分享给网友,

从不同时期的视频来看,Jamie外貌上的变化一目了然。

他的视频包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和建议,

比如解释跨性别的相关问题、变性后如何增饥跨性别人士选择内衣指南、变性后最糟糕的厕所经历,

还有一些讲到了他和女友的相处和日常,

比如宣布他们订婚的消息和结婚的计划、分享他们如何在23岁买房,

获得了20多万人的关注。

同时Shaaba也有自己的油管频道,视频内容更加日常,从减肥经历、歌曲翻唱到撸猫视频都有,

Shaaba表示,她现在最好的朋友就是男友Jamie,

Jamie也时不时来她的视频中客串一下,

可以看出两人对今后的生活都充满了热情。

去年6月份,Shaaba和Jamie还一起写了一首歌,

讲的就是Jamie的变性经历,

Shaaba弹着尤克里里,和Jamie一起用轻快诙谐的唱腔讲着他们的故事。

虽然选择了一条注定不平坦的路,

但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能为两个人的未来努力,

希望Shaaba和Jamie能一直如此幸福快乐吧。

探访平壤民众生活:女士烫发穿高跟鞋 格外有范儿(图)

10月2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9月30日刊登文章称,9月初,《联合早报》记者受邀到平壤采访朝鲜建国70周年国庆,除了朝方统一安排的采访行程之外,该报记者也在陪同吴先生的允许下,趁午餐和晚餐等空档时间外出用餐闲逛,体验平壤居民的生活。文章摘编如下:

  入夜时分,一家意大利披萨餐厅门庭若市,顾客在轻松聊天、用餐喝酒,餐厅中央的舞台则有现场乐队伴唱助兴,一片热闹喧哗。如果告诉你,这是朝鲜的首都平壤,你信吗?

  记者9月初到平壤采访,若不是亲眼所见,也很难相信。平壤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城市发展,大街上生机勃勃,人们有说有笑、小孩在嬉闹玩耍。

  报道称,平壤市中心还能轻易找到西餐厅、酒吧、西式咖啡馆等“外来文化影响”,而且还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欢迎。陪同吴先生就说,他最喜欢吃海鲜、生鱼片和西餐。

  报道还称,曾经一穷二白的朝鲜人民,如今不仅不再过苦日子,而且还能憧憬着过上好日子。

  记者在一家餐厅里邂逅了平壤市民李志香(27岁,科研人员)和她的友伴。午餐时间,这家价位瞄准中产阶层的食堂,生意不错。

  李志香说,近年来政府新建了水上乐园、主题公园等娱乐设施,为市民周末的休闲出游提供了更多选择,如今平壤的生活越来越好。

  她说:“朝鲜人对国际制裁并不在乎。我们照样吃喝、玩乐,你自己也看到的。眼见为实。”

  报道称,平壤市民的消费水平正在迅速提升,穿着时髦还佩戴首饰的李志香透露,单是买衣服和化妆品,就占了她月薪的五到七成。她暗笑说:“我是女孩子嘛,总得打扮打扮。”

  谈到对未来的期望,李志香表示,希望民族统一、国家变得强大;以及自己的事业发展、家庭生活都能成功。

  被问到是否希望赚大钱,她大笑后用英语回答:“Sure!(当然!)”

  报道称,像李志香这样注重生活品质的朝鲜人并不在少数。

  记者发现当地民众的穿着打扮都相当得体。女士或烫发或扎了马尾,穿着衬衫和裙子,踏着高跟鞋,走起路来格外有范儿;男士则偏好中山装,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穿上西式长袖衬衫。

  报道称,在平壤最著名的银河化妆品工厂,经理告诉该报,化妆是“文明的表现”,国家领导人“不断关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关心人民的美容问题,要让人民‘美’起来”。

  报道称,节假日,平壤市里的大大小小公园也能看到市民在悠闲地漫步或运动。

  朝鲜国庆日隔天是公定假日,记者们驱车前往午餐地点时,路上经过了大同江江畔的一个小公园,看到有不少人在打篮球、排球、网球等。

  24岁的大学医科生金先生刚打完网球,正准备和朋友去用餐。

  金先生说,现在的生活很舒适,住房是父母的单位分配的,教育、医疗都也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他根本不需要为钱操心,还可以每周末到公园打网球。他希望毕业后顺利当医生,为国家做出贡献。

  报道称,朝鲜过去五年实现了较高速经济增长,城市建设也在加速进行。

  报道还称,在平壤市中心,旧时工整划一、四四方方的苏联式建筑,已逐渐被个性化的高楼所取代。

  近两三年才落成的未来科学家大街和黎明大街,宽广蜿蜒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设计,以及更大胆鲜活的色彩,尽显“高大上”的气息和时代美感。

  报道称,对大部分平壤市民来说,自行车、巴士、电车和地铁还是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街上,经常看到公交车站排着长长的人龙,公交上也都挤得满满的。

  不过,城市越来越繁华,马路上的私家车也越来越多,车型主要是老式的德国梅赛德斯、奥迪、中国的比亚迪、日本的丰田等。

  报道称,平壤的路上也出现越来越多出租车。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平壤共有1500余辆出租车。一些出租车内还有小屏幕,可以观看电视剧。

  报道指出,平壤这几年加快城市建设,如今市中心已经高楼林立、街道上车辆也越来也多。

  报道还指出,在朝鲜的五天里,感受最深的就是人们致富的愿望。

  陪同吴先生常说:“我的儿子就是我的未来。我挣钱就是为了他,这就是人生。”

  报道称,走在平壤的街上,市民很乐意接受采访,陪同也很配合地协助翻译;在光复百货公司,吴先生甚至把记者一个人留在了商场一层的超市里,展现出罕见的自信。

  他说:“通过你们的报道,我们是时候让世界看到真正的朝鲜了。”

中美贸易战下,中国企业找到短期速效药(图)

 中国政府正在为刺激经济、树立信心做出自己的努力,日媒称,比起重新布局生产,目前企业最常见的速效药就是成本转移。  

  

  很多车企通过涨价来转移成本

  报道称,中美双方调高关税,为参与双边贸易的企业提高了大量成本。习李两位中国高官都在为民营企业发声,坚定地表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愿望。

  德国之声10月1日报道称,中国9月的制造业产出增长速度为2017年10月以来最弱,遇上了需求疲软。2018年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比8月低0.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中国政府的确在采取措施,文章称,北京将自11月1日起,针对1585个税目降低最惠国税率,平均税率由10.5%降至7.8%,平均降幅约26%。涵盖了人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众多必需品。

  其中,降税主要针对生产所需的机电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工业品,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内产品性价比。

  《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政府限制各种涉及经济减速、贸易战、债务风险等议题的选题,加强了对媒体的管控,此举是为了提高国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 不过各项举措的生效都需要时间,企业供应链的重建虽然一劳永逸,但需要耗费时间和成本,目前来看,企业很多选择了直接转嫁成本这一方法。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江苏省昆山惠众机电出口美国的产品受到25%关税的影响,该企业自己承担15%的负担,另外10%转嫁给美国企业。由于预计将对业绩构成打击,该公司在从中国政府获得补贴。日本企业TDK也说服了自己的客户接受成本转嫁。

  文章称,成本转嫁只要与客户谈拢,就能够立刻产生效果。越是具备特殊功能等,难以被替代的产品,就越容易推进价格谈判。

  文章称,中美的通胀率呈上升趋势。6月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9%,创6年零4个月来的最高纪录,之后也保持在接近3%的高位。中国的CPI自5月之后迅速上涨。如果贸易战走向长期化,进口产品的价格也会受影响上涨。

  文章担心物价上涨压力增强,引发政府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并最终成为拖累中美经济的风险因素。

中国游客在泰机场被打:打人者被开除 总裁被撤(图/视频)

9月28日,网上流传着一段

“中国公民因拒付

落地签小费在泰国机场被打”的视频、

视频中,一名身着制服的外籍男子

挥拳狠击一名中国男子面部

↓↓↓

被打的男子大声喊:

“我就是没有给小费,

他就拒签我,打了我两拳!”

说到激动处

两人又发生了肢体推搡

视频结尾

一旁的游客协助该被打男子拨打了

中国外交部热线电话求助

当事人回忆事情经过

称在机场两个通道三次申请签证被拒

据上游新闻报道,视频中该名被打的中国游客梅先生,确认了视频发生在泰国当地时间9月27日22点左右,自己因拒绝缴纳小费而被泰国移民局工作人员拒绝发放落地签,在被遣返回国的过程中被泰方工作人员殴打。

在视频中一共出现了三名泰方人员,被殴打的中国游客指认其中动手的泰方人员编码为62号。

记者向泰国当地人士求证,涉嫌殴打中国游客的泰方工作人员身穿的不是泰国移民局或者警方制服,是机场聘用的安保人员。

梅先生对记者表示,此前几个月,他已在东南亚多个国家旅游。9月27日当天,梅先生是从印尼的雅加达乘坐狮航SL117航班到达曼谷廊曼机场。记者查询航班动态显示,梅先生所乘坐的SL117航班是在曼谷当地时间9月27日17点23分落地曼谷廊曼的。

梅先生表示,因为之前一直在境外,他打算在廊曼机场申请落地签证入境泰国。27日当天下午5点半他到达机场之后,注意到在落地签申请窗口有普通和快速两条通道,他选择了普通通道。因手机无法上网,他没有能够提供酒店的预订单,泰方工作人员多次要求其走快速通道。

在快速通道,梅先生被要求缴纳2300泰铢的费用,梅先生认为这是不合理收费,于是拒绝了。梅先生连接好网络之后,普通通道的工作人员仍然拒绝给梅先生办理落地签,要求他走快速通道。随后,梅先生试图请泰国机场的工作人员来协调此事,但是跑了几个窗口后都称没有空闲的工作人员。

梅先生的护照被泰国方面拒签,泰方在护照上给出的拒签原因是没有随身携带必要的生活费用。图片来源/当事人

当场展示随身现金

能满足签证条件后仍被遣返

9月27日当晚约9点,泰方一名女性工作人员从落地签缴费窗口出来,对梅先生自称是警察,并宣布拒绝他入境。“要我滚回中国(get out)”,梅先生说。

随后,多名泰方工作人员出来,并收了梅先生的护照。

梅先生称,这时自己被泰方安保人员陪同办理遣返手续,曾被殴打过一次。自己因害怕被泰方人员再次殴打,所以才跑到了游客较多的落地签等待大厅,随后发生了视频里的自己被泰方人员当众打耳光的一幕。

梅先生对记者出示了泰国方面在其护照上加盖的拒签章,意思为“乘客乘坐2018年9月27日泰国狮航航班Sl117,因没有随身携带必要的生活费用被拒签”。

根据泰国驻华大使馆关于申请泰国落地签的介绍,申请泰国落地签证的个人必须携带有一万泰铢或者等值外币。根据9月29日的外汇牌价,一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126元。

对于上述被拒签的原因,梅先生对记者表示,在9月27日当天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泰方移民局工作人员要求他出示随身携带的现金。梅先生称,他随身携带了约1000多美元的现金,在被泰方宣布拒签后,曾有会中文的工作人员告知其是因旅费不够而被拒签的,他当场向泰方工作人员展示了随身携带的现金,但仍然被泰方遣返。

9月28日凌晨,梅先生自己花了3215泰铢购买狮航SL38被泰方遣返回广州。

梅先生被泰方遣返回中国广州的机票。图片来源/当事人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迅速介入

关于网上传播的中国公民在廊曼机场被打事件,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得知后,第一时间与当事人取得联系,了解事情经过和详情。同时即向泰移民局、泰机场管理局、旅游体育部负责人提出交涉,要求泰方彻查事件真相,严惩肇事者,及时向我通报情况。

上述三个部门均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将抓紧查清事实,妥善处置。

涉事机场致歉:

打人者被开除 机场总裁被撤职

29日14时,泰国机场公司廊曼机场总裁苏林瓦就机场保安动手打游客一事进行说明,并深表歉意。另一方面,据消息,泰国副总理巴逸高度重视此事,已经下令开除肇事机场工作人员,并且对廊曼机场总裁撤职查办。

该段视频发生时间是当地时间9月27日晚10时27分,机场遣返候机厅。机场管理局负责人称,当时,这名中国游客不满被拒绝入境,不愿服从管理和待在遣返限定区域,于是与保安人员发生推搡和肢体冲突。目前,机场管理局已将该名保安停职。

此事已对泰国旅游形象造成影响,廊曼机场方面对此事发生深表歉意,为了尽力弥补损失,下一步机场将通过中国大使馆对被袭击的该名中国游客当事人传达深切的歉意。

最后,机场总裁苏林瓦表示:依旧欢迎广大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现在已经为入泰中国游客提供了更多帮助和便利,包括在入境时开放中国护照专用礼遇通道,其中素万那普机场开放18个,廊曼机场开放21个,普吉机场开放18个;清迈机场开放8个;合艾机场中国游客开放专用10个。

泰国头条新闻网从新任泰国国家移民局总局长、原泰国旅游警察总局副局长素拉切警少将处获悉,泰国副总理巴逸高度重视此事,已经下令开除肇事机场工作人员,并且对廊曼机场总裁撤职查办

网友评论

这么多大佬都没有拿到诺奖,身为学渣的我很欣慰(图)

今天,诺贝尔奖就要陆续公布了。117年来,诺贝尔奖以权威性和丰厚的奖金吸引了学界内外的关注。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俗话说,不想得诺奖的科学家不是好梦想家。得诺奖先得有实力,有了实力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层层关卡,比过五关斩六将还难,不信咱今天就来盘一盘。

  第一关:时机关

  驻守此关有三员大将:生得早,死得早,发力早。

  l 生得早

  诺奖从1901开始颁发,生得太早,显然是得不到诺奖的。(这好像是废话)

牛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牛顿同学,单单在物理方面的成就,保守估计够拿三个以上物理学奖。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皇家铸币厂的工作,至少够得一个经济学奖。牛顿在1717年通过安妮女王法案创立了金币和银币之间的联系,非正式地把英镑从银本位转移到了金本位。牛顿因此获得女王授予的爵士身份——不是因为他对科学的贡献,而是因为这个意义非凡的伟大改革大大增加了英格兰的财富和金融稳定性。比照物理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直到1969年才第一次颁奖,牛顿更没戏。

  l 死得早

  相对来说,“死得早”比较容易理解,诺贝尔的遗嘱中就明说了,奖项只颁给在世的人。除和平奖和经济学奖之外,其余四个奖项目前均有明显的获奖者老龄化趋势,这说明学者成果获得认可的平均年龄在逐渐提高。

  由于这个奇葩规定,很多命不够硬的优秀科学家得不到诺奖。对双螺旋结构有关键性贡献的富兰克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例子。不过也有一位特别(bu)幸运的逆天之人,在死后得到了诺奖。2011年,加拿大生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在诺奖公布的前3天去世,当时不知情的诺奖委员会仍然把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此公,得奖原因是他“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次把奖项颁给已故人士!

拉尔夫·斯坦曼(右)

  l 发力早

  发力早这一点可能跟很多人的理解相反。尤其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有时候运气来得太早,反而是糟糕的事,因为工作成果算在了导师的头上。

  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微生物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一人独享,以表彰他发现第一个有效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链霉素。但在1943年首次发现链霉素的人,其实是他当时的学生艾伯特·沙茨(Albert Schatz),两人共同发表了论文,并且同为新药专利的持有者。1950年,沙茨将自己曾经的导师告上法庭,就发现链霉素的贡献和专利使用费问题主张权利。法官最终裁定了链霉素为两人共同发现,专利费问题也最终调解成功。打赢官司后,沙茨也曾上诉诺贝尔奖委员会,要求承认自己在链霉素发现中的贡献。但遗憾的是结果并未改变。失去的诺奖,沙茨再也要不回来了。

艾伯特·沙茨

  化学奖有时候会颁给发现人名反应的化学家。而很多时候一个新型的反应模版,很可能只是某个学生灵光一现。有个在江湖上盛传已久的八卦,说的是日本某小教授,喝多酒之后就会说:老子也是得过诺奖的!只不过老子的诺奖由导师替我去领了。此中悲喜,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然,学生时代发力早的人,最后得到诺奖的也不少。所以说,这事儿具体还是得看诺奖评委会的心情。

  第二关:美人关

  英雄难过美人关,而美人难过诺奖关。

  到目前为止颁发的近900项诺奖中,女性不到50人,占比不足6%。相比较而言,文学奖和和平奖的女性得主比例较高,都是大约八分之一;物理学奖的女性得主比例最低,只有1%。当然,从事科研的女性少,是女性得主少的主要原因。如果按时间段来看,最近几十年的女性诺奖得主比诺奖刚开始的几十年增加特别多。所以女性当自强,多多得诺奖!

吴健雄

  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俩在实验中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该理论的原创者、另一位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却没有得奖。按人数限制,吴健雄完全可以与李政道和杨振宁并列获奖。美国物理学界的泰斗奥本海默公开表示对颁奖结果感到不公平,他认为证明宇称不守恒有三个人的功劳最大,除了李、杨之外就是吴健雄,而且特别强调不可忽视吴健雄的功劳。

  如果说吴健雄是否该得诺奖尚有争议,那么美国女天文学家鲁宾(Vera Rubin)没能获得诺奖则是公认的诺奖遗珠之憾。

鲁宾

  鲁宾被誉为“暗物质之母”,她在研究星系旋转时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这一伟大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绝对值一个诺奖。作为观测天文学家,她还是美国科学院首位女性成员。据说在她之前,普林斯顿大学从没有女性去研究天文学,帕洛玛天文台也从没有女科学家进行观测。纵观她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还应该获得一个诺贝尔和平奖。身为女性的她在天文学领域打破了许多以往的成见。然而,这位伟大的女性已于2016年底去世。

  第三关:大佬关

  学术圈有大佬,有大佬就有江湖。诺奖历史上发生过因学术理念不同而被大佬阻挠得奖的例子,最广为人知的受害者就是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

  1905年门捷列夫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本来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授予他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然而,化学家阿伦乌尼斯(Svante Arrhenius,1903年化学奖得主)强烈反对门捷列夫得奖,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门捷列夫对阿伦乌尼斯的溶解理论有很多批评。

  虽然阿伦乌尼斯不是委员会成员,但他当时是瑞典化学界一言九鼎的大佬。在他强烈反对下,门捷列夫在1905、1906两度与诺奖失之交臂。1907年2月门捷列夫去世,永远失去了得到诺贝尔化学奖的机会。

爱因斯坦

  除了学术理念不同之外,有时候大佬看不懂研究成果,也会成为得到诺奖的绊脚石。1921年,42岁的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一生最主要的成就相对论、质能方程等等均未获得诺奖,因为评委会的专家们理解不了。老爱飞得太高,大佬们跟不上节奏。

  第四关:方向关

  男怕入错行,得诺奖也看行当。诺贝尔没有数学奖,这碗冷饭已炒过多年,、其实最近一百年,现代科学爆炸式发展,涵盖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很多确实是诺贝尔本人在当时无法预知的,除数学奖之外,还有不少学科也是注定与诺奖无缘。

  2009年,包括一名诺奖得主在内的十位科学家联名写了一封公开 信,呼吁诺贝尔奖增设新学科奖项。他们援引1968年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先例,说明增设奖项并非破坏规矩,而是与时俱进。该请求最终遭拒——诺奖委员会认为现有奖项足以囊括当今文明的发展。

  真的足以囊括吗?并不是

潘恩(图片来源:《nature》官网)

  华盛顿大学生态学教授罗伯特·潘恩(Robert Paine)于上世纪60年代在海岸生态观测中发现有些物种在生态平衡中作用巨大,并由此发展出 “关键物种”(keystonespecies)的概念。随后生物学家们在各种生物群中都找到了“关键物种”的存在。潘恩的这一概念现今已成为生态学的指导理论原则,并被应用于人类的自然政策。可是诺贝尔奖项中并无生态学奖,无法表彰这一重要理论。潘恩也于2016年7月去世。

博洛格(图片来源:wiki)

  不过,诺奖委员会也有些补救办法,那就是“学科不够,和平奖凑”。美国农学家博洛格(Norman Borlaug)因其小麦育种的研究而获得了1970年的诺贝尔奖章。他的研究造福了亿万人,恐怕比所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拯救”的生命还多。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戈尔也因在气候问题上的努力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他们获得的都是“诺贝尔和平奖”。

  第五关:人数关

  这关恐怕是诺奖道路上最难过的一关。众所周知,诺贝尔奖除了只颁发给在世的人之外,还有名额限制:最多三人。所以如果一个重要研究其开创者太多的话,那就有倒霉蛋得不到诺奖了。

戴森

  诺奖历史上最著名的“第四人”非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莫属。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和费曼(Richard P。 Feynman)分享。三人共同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做出基础性的工作。费曼发明了路径积分,施温格使用一种复杂的“微分”,朝永振一郎则提出超多时理论,三人用不同“重整化”的方法在各自分支上解决了发散问题。这些方法是不是等价的呢?当然是!戴森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深刻理解了这三种方法,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和高阶计算将该理论最终完善起来。物理学界认定戴森应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奠基人,但戴森最终未获诺奖。

卡茨

  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卡茨(Thomas J。 Katz)是研究反应机理方面的专家。他在七十年代致力于烯烃复分解反应的机理研究,发表在JACS上的《The Mechanism of the Olefin Metathesis Reaction》比后来获得诺奖的格拉布(Robert H。 Grubbs)还早,属于该反应机理方面的奠基之作。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分别开发催化剂的格拉布和施罗克(Richard R。 Schrock),以及最早“猜出”机理的肖万(Yves Chauvin)。而真正把机理验证并坐实的卡茨,到头来只能遗憾地为他人做嫁衣。据说老头本来话就不多,从此后话就更少了。

  第六关:孔方关

  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追逐诺奖的路上,任你本事再大,没有孔方兄罩着那是万万不能的。

  说到钱,那得说说2008年诺奖成果绿色荧光蛋白的故事。绿色荧光蛋白研究其实最早开始于美国化学家道格拉斯·普瑞泽(Douglas C。 Prasher)。普瑞泽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克隆绿色荧光蛋白(GFP)并且完成基因测序的研究者。他无私地将自己的成果与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和钱永健进行了探讨和分享。他还天才地预言,可以利用GFP当做生物化学系统的示踪剂,来对大量的生物分子进行定位。

普瑞泽

  然而这位天才的研究者在学界停留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因为没钱。虽然普瑞泽最终成功克隆了绿色荧光蛋白的编码基因,但遗憾的是,他没有申请到其他的研究经费,无法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他也没能顺利从助理教授晋升为副教授,只好关闭自己的实验室,到别人的实验室工作。但这家实验室的条件十分恶劣,普瑞泽不得不离开。后来他又到阿拉巴马州的一家分包商那里工作。只经过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这家公司决定取消正在进行研究的生物项目,普瑞泽失业了。为了维持生活,他成为一名巴士司机,时薪不到10美元。

  好在,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和钱永健因为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了诺奖(还有一个获奖者是日本科学家下村脩)!普瑞泽来到钱永健的实验室重新进行荧光蛋白的研究,这回他不用再为经费发愁了。

  这个看似喜剧的结尾,其实是一个没钱导致的悲剧。

  结语

  干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得诺奖这种大事更不例外。本文提到的科学家们,全都是各自领域的大牛,即使没得诺奖,也值得我等后辈膜拜。而把他们的“悲剧”写出来,除了从得奖层面聊聊难度系数之外,最重要的则是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些伟大的名字,并了解他们做了什么。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在2018年诺奖颁布的时刻,让我们对这些在人类探索未知的艰难旅途中孜孜以求的杰出人物致敬!

这些中国人在印度洋边筑路 来看看他们的“家”(图)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员工远赴海外,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和经贸合作。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忍受着孤独与寂寞,但不论身处何地,不论条件有多艰苦,他们都能适应环境,在忘我工作的同时,热爱生活、四海为家。

  奋斗在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上的中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就是这样一群人。2015年7月4日,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长96公里,共4个标段,均由中国企业承建。其中,二、三标段由中建集团承建,分别长26公里和15公里。

  如今3年过去,从企业管理者到普通员工,每一名“中建人”都把工程驻地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并且乐在其中。走进三标的项目营地,你会发现,这里地方虽小,但设施齐全:理发室、图书角、熨烫间、小超市、医药柜……满足了员工们的生活所需。闲暇时,员工们可以到健身房打羽毛球或者打台球,再或者卡拉OK高歌一曲,将忙碌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由于斯里兰卡气候湿热、蔬菜贵,“中建人”便自给自足,在营地里建起了菜园,并美其名曰“开心农场”,里面种有茄子、豆角、丝瓜、黄瓜、空心菜等。据一名中建员工介绍,最开始,这些蔬菜的种子是从国内带过来的,但是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于是,中建员工便在当地搜集种子,这才顺利种出了蔬菜。菜园里不仅种菜,还种薄荷,因为薄荷有驱蚊的功效,食用可以防暑,这也是“中建人”在适应环境中摸索出的经验。

  每逢中秋和国庆等中国节假日,营地里总要组织聚餐或联欢,以解员工的思乡之愁。有的人连续3年都没有回家过过中秋。虽然如此,但每一名“中建”人都为自己从事的工作而自豪。因为他们希望,“一带一路”通到哪里,他们的项目就铺到哪里。奉献并扎根于“一带一路”建设,是他们的使命和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