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俄乌战争在今年结束?外媒揭3原因使中国“不抱期望”

图为乌克兰士兵在巴赫姆特(Bakhmut)前线的战壕中运送物资。美联社

美国之音今天刊登华府智库学者孙韵有关中国斡旋俄乌战争的文章指出,因应国际情势变化,目前中国的重中之重并非尽早结束战争,战争拖延对中国也有好处,包括让俄罗斯增加依赖,并对美国掣肘。

现任华府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中国项目主任的孙韵在文章指出,今年以来中国就俄乌战争展开一连串外交斡旋。先是在今年2月24日俄乌战争1週年公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接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下旬访问俄罗斯。

4月26日,习近平与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通电话,3週后中国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曾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长达10年的特使李辉访问乌克兰、波兰、俄罗斯等5国。

不过,在这些外交行动背后,中国对战争会在近期─像是今年内结束,并不抱太大期望。

文章指出,按中国的分析至少有3个原因,一是目前对俄罗斯或乌克兰来说,战争还未到耗尽彼此元气,所以双方都不愿回到谈判桌;二是目前双方都没有结束战争的意愿,泽伦斯基已多次表明绝不会以交出领土来换取结束战争。但很多中方分析人士认为,要结束战争便需乌克兰放弃部分领土。

三是中国认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援助,使战争不能结束;同时更让中方耿耿于怀的是,中方并没有军援俄罗斯,却被扣上“支持俄罗斯”的帽子。

孙韵认为,由此产生一系列关于大国关係、实力均衡、战略竞争的联想,影响中方对于结束战争条件的判断。

孙韵指出,2022年中国倒想战争迅速结束,因为战争爆发后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突然大增,面对西方国家要求谴责俄罗斯,又难与俄罗斯划清线。所以中国曾期待俄乌战争迅速结束,从而改善中国外部政治环境和经济关係。

但到了2023年,国际情势出现变化,中国面对的国际压力减少,如欧洲从反对中国在俄乌战争的立场,转向争取中国支持,向俄罗斯施压及为战争结束发挥建设性作用,这都增加了中国对欧的外交筹码,以争取欧洲在美中竞争中保持中立。

所以目前对中国来说,重中之重并不是尽早结束战争,而是如何在战争中实现外交战略目标最大化。这包括争取欧洲的支持、塑造中国“中立诚实”的外交斡旋形象、展现习近平“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智慧和重大成就。

孙韵分析,俄乌战争拖延下去对中国既有挑战也有好处。客观上,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对中国外交形成的压力,乃至国际政治斗争进一步激化,都对中国构成重大挑战和潜在伤害。

但另一方面,俄罗斯不可避免的衰落及对中国的依赖、让中国在中亚、北极、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影响力的扩大、美国与中国竞争不得不兼顾中俄的掣肘,为中国带来好处。

即时新闻–俄乌战争在今年结束?外媒揭3原因使中国“不抱期望”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