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将军西河泪 令尹郢都血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这是晚唐诗人陈陶写的边塞诗《陇西行》。在笔者印象中,没有哪首诗,哪篇文,哪部书能把战争带来的血泪写得如此传神了!

比起同情深闺梦里人,我更关注五千貂锦丧胡尘。这些保家卫国的忠勇将士,堪称壮怀激烈,可他们还是败了,全军覆没。每一具无定河边骨的背后,都有一个指挥失误的教训。

遭遇敌人不能应战,这算不得是义;看见被敌军杀害的尸体而哀怜,这谈不上是仁——吴起如是说。

将军是做什么的?

孙武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将军的最高职业准则不是杀敌破军,而是安国全军,唯民是保。誓扫匈奴的决心固然可贵,但不能打胜仗,一切都是空的。想让士兵的鲜血不白流吗?想让百姓在战祸中得以生存吗?那就闻鸡起舞、钻研兵法,做个威震列国的将军吧!

吴起先后拜过几位儒家师父,但他真正的立身本领是兵法之道。因为他非常清楚,一首好的悼亡诗意味着覆军杀将国破家亡的耻辱。

忽然想一件卫国往事。在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那个年代,卫国的国君是罕见的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卫懿公。他养了很多仙鹤,还给仙鹤配车子,定官职,发俸禄。狄人入侵卫国时,卫懿公慌忙发全国动员令,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抵抗外族军队。结果,卫国人民集体罢工。

他们都说:“叫你的仙鹤去打仗!它们是在编公务员,我们不是;它们有爵位俸禄,我们又没有。平时就是我们纳税人花钱养它们,现在国家有难了,又让我们替鹤将军去打仗,凭什么啊?”

于是卫懿公临时抱佛脚,授权给祁子珏与宁庄子两位大夫,又预先奖励参战者每人一套绣衣。这才凑起一支人马去前线。结果当然是被打得大败啦。卫国灭亡,卫懿公被狄人用来改善伙食了,就剩下一块人肝。若不是霸主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来救援,卫国的史书有大半以上都可以省略不写了。

卫国人在危急时刻讨价还价,在先秦各诸侯国都是罕见的。卫人多为殷民七族的后裔,继承了殷商人特有的商业风气。孔夫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个典型的卫人。他一边求学一边经商,用自己的财力帮助孔子周游列国教书收徒。生意人精打细算,喜欢讨价还价。卫懿公平时光敛财不干正事,颇有经济头脑的卫国人民自然不愿意为他上战场了。

况且,狄军战力很强,除了齐国等几个大国外,诸夏还没几个能抵挡得住。卫国人民就更不愿打仗送死了。

这事跟百年后的吴起有关系吗?

当然有了。这次灾难给所有的卫国人留下心理阴影。卫国左氏人吴起虽然不在弱小的故国发展,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忘不了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悲剧。

赏罚不公平是个普遍现象,但是像卫国那么夸张的绝无仅有。卫懿公把什么好处都给了仙鹤,卫人就算没有经济头脑,怨气也是要冲天的。吴起从此悟出了个道理——公平赏罚就是谁做事谁受赏。

卫国平时轻视国防不修战备,一碰到战事,就被敌军一招秒杀。军队训练水平太差,民众缺乏抵抗意志。天下虽安,尚且忘战必危,何况生逢刀兵四起的乱世呢?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永远挺不直腰杆做人。

于是,吴起无论走到哪里,都以兵法游说君王。他要推广国防教育,重塑国风民气。他教过魏武侯怎样激励国人的尚武风气,让有功者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优待,与无功者拉开距离。这样一来,功臣将士会更加尽忠职守,无功的百姓也会积极从军报国。

千万别以为吴起在搞军国主义政策。不错,他是以推进大国霸业为直接目标,但他致力于富国强兵,是因为洞察了战争法则和国家发展规律。

怎样判断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和冷静的战略家呢?

军国主义者往往将战争作为实现目的唯一手段,一切纠纷以武力解决。战略家只把战争作为实现目的其中一种手段,是打是谈看具体形势。吴起的字典里没有“穷兵黩武”这一说,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滥用武力。

战胜敌人容易,守住胜利果实就难了。

“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兵法•图国》)

战国是个诸侯相互兼并的时代。只打一次仗是不可能的,但要当心无节制地战争。打仗越多,对国力消耗也越大。连续发动战争,就好比铁人三项之后又跑马拉松。整个国家都会疲惫不堪,这时其他国家就会以大举进犯。

吴起一生打了至少七十六次大战,但他一场没败,也没有让魏国陷入困顿。究其原因,正是他有战略家的眼光,总能在最佳时机击败敌人,而不是四面开战处处树敌。

例如,吴起多次攻秦,打得秦人无还手之力。他不是一口气冲击秦国腹地,而是趁着秦国内乱,一点一点蚕食秦国的河西之地和关中东部。都说函谷关天险挡住了六国攻秦的兵锋。其实你仔细看当时的地图就会发现,魏国的势力已经到达了华山地带,关中几乎无险可守,函谷关成了马其诺防线。

就在吴起逐步实现攻秦计划时,魏武侯帮了秦国一把。魏大夫王错说吴起的坏话,魏武侯听后把吴起召了回来。吴起走到岸门时停下车,回望西河,泪流满面。

他的司机问:“我见您舍弃天下就像丢掉旧鞋一样,怎么这一次哭赖了?”

吴起擦掉泪答道:“你不懂。假如君上信任我,我就会尽我所能,以西河为根基吞并秦国,助魏国称王天下。如今领导听信小人谗言,不信任我。西河不久将会被秦国夺回,魏国从此要衰弱了。”

吴起把在魏国的一切都抛在身后,南下到了楚国。此时,秦献公已经回国即位了,他正推行新政,酝酿着收复西河的大规模反击。秦国夺回西河之后,彻底掌握了对魏战争的主动权。吴起的预言一一应验。

假如吴起一直留在魏国,结局会是怎样呢?秦国恐怕会被灭亡。西河之地对秦魏的意义,相当于长平之于秦赵,商于之于秦楚。谁占到了就能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

当时秦国被压缩到了关中西部,已经岌岌可危。吴起攻下秦地后,魏国不但会得到一个外险内缓的大粮仓,还能得到天下最好的战马产地,经济、人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中原四战之地的地理劣势,逼着魏国不得不富国强兵图王霸。魏国可以攻打任何方向的诸侯。但反过来,诸侯也能从四面八方围攻魏国。吴起的灭秦大计,就是为了让魏国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有了关中秦土这个大后方,雄踞中原的魏国可以放手进攻任何一个国家。战国历史也许就简化为魏国统一列国史。

可惜,将军的战略再深谋远虑,得不到最高领导人支持也是空的。吴起在魏国征战数十载,耗费了大半生时光。多年心血半途而废,换谁都心疼。铁汉落泪,不是忧心个人命运多舛,而是哀叹魏国到头来还是偏离正轨。无定河边骨的悲剧再度轮回……

终于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站——楚国。等待吴起的将会是什么呢?

一喜一悲,一成一败。

魏文侯重用吴起,但还没来得及把他提拔为丞相就向周武王报道了。魏武侯经常咨询吴起该怎么办,但他最后也没把战略统筹工作交给吴起来办。吴起跳槽到楚国,面对的是一个比魏国烂不知多少的摊子。

楚国两次被以魏国为首的三晋联军痛扁,中气虚弱,浑身浮肿,血脉不通。平台不佳,那领导水平如何?

这就是我说的“一喜”。楚悼王命中注定是吴起最好的政治盟友。

楚悼王是个名不符实的人。他姓熊名疑,却一点也不熊,而且天下间没有谁比他更信任吴起。在他的支持下,吴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将政治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先说一下背景。

楚国的疲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孙武和伍子胥率领吴军攻入郢都,这个南中国最大的诸侯元气大伤,不复与晋国长期争霸的勇武。楚惠王、楚简王时稍有振作,灭了几个小诸侯。但之后一直过得不怎样。特别是楚悼王时期。他即位第二年,遭遇了三晋联军第一次猛攻,第十一年又被三晋讨伐。

为了缓解外患,楚秦两个被魏国欺负得最狠的受气包结盟。魏国把主要矛头指向了秦国,楚悼王得以喘息,开始思考如何根治内忧外患。恰好这时候吴起来到了楚国。

楚悼王知道吴起是魏国霸业最主要的功臣之一,于是主动把他聘用了。《史记》上说是马上让他做楚国令尹,总理军政大事。《说苑》上说,楚悼王先任命吴起做了一年宛守,治理这个与中原接壤的北楚第一重镇,然后才提拔为令尹。

等等!魏文侯是先询问李克意见,然后亲自面试,才开始信任吴起的。怎么到楚悼王这里,抓起来就用了?莫过楚悼王没听过关于吴起的种种负面传闻?

他当然知道。楚世族集团虽然不像鲁人那样爱挥舞道德大棒,但嚼舌根的本事一点也不逊色。楚国贵族名臣屈原就是倒在了楚世族集团的谗言下!但楚悼王比魏文侯更不当一回事。强烈的叛逆精神是楚人地域性格的一大特征。这个楚悼王则是当时楚人中叛逆精神最强的一个。

楚世族的领袖人物屈宜臼当着吴起的面直接说:“非祸人不能成祸,楚悼王几次逆天道而行,现在还没遭报应,嘻,估计是要报应在你头上。”

由此可见,楚悼王和吴起都是同一种人——旧传统的叛逆者。我们前面提过的任何一对君臣组合,都没有这么高度相同的气场。一个需要信任自己的领导者,一个需要能破旧立新的管理者。既然遇上了,那就一块改天换地、振兴大楚吧!

吴起为楚国设计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说苑•指武》)

前两项就是内政纲领,后一项是对外方针。加强军备建设需要很多钱。吴起没有让楚国百姓负担这笔军费,而是把削减封地和裁汰冗官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国防。这就是他的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策略。

世族元老屈宜臼曾对吴起说:“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改变传统常规。现在你把楚国的爵禄给平均了,还搞什么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改变传统常规。战争是凶器,竞争违反了道德。你这么做是要遭天谴的。你已经是受了刑的犯人,无法改变遭天谴的命运。还是多积点阴德吧!你不如敦爱贵族,别老干那些得罪人的事。想搞好楚国的政治,举用贤良就足够了。”

吴起赏功练士,屈宜臼说政贵举贤。两个人想得不是一样吗!干嘛还要搞得水火不容呢?

在这里重复一遍,不同的人才观对“贤能”的定义是不同的。正如姜太公和周公旦对隐士贤不贤的争论,正如儒家和墨家对贤能的衡量标准各异。吴起说的“贤”是只问才德不论出身;而屈宜臼说的“贤”仅限于贵族人士。

屈宜臼希望保持爵禄不均,反对人为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他要世族继续垄断特权,要让有余者继续有余,不足者继续不足。这是他所谓不能改变的天道。在这个“天道”的前提下,世族眼中的贤人必须流着贵族的血,草根贱民没有这个资格。吴起自然不能认同屈宜臼的观点,仍然坚持变法。

屈宜臼为啥敢那么嚣张,直接诅咒吴起和楚悼王要遭报应呢?

因为他有恃无恐。

楚国是典型的贵族共治政体。贵族们的封地不但大,而且有治权、财政权、成军权。楚世族的势力远比中原的卿大夫家族更庞大。他们不仅世袭官爵,而且还在楚国轮流执政。为了照顾世族子弟特权,他们还常常因人设官。冗官现象不但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还导致了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恶果。

今天有些人很推崇这种“民主”制度,说是能有效制衡君主专制。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楚国疲软的最大原因,正是封君太多、大臣太重。拥有封地的贵族太多,大臣的特权太多。盘根错节的楚世族们,利用手中的特权把楚国变成了板结化社会,断绝了草根阶层人才的上进之路。

世袭贵族们永远把持着经济资源与政治权力,非世族子弟再有本事再怎么奋斗,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贵族共治政体从根本上违背了姜太公、管仲、墨子追求的尚贤政治,让楚国失去了正常的新陈代谢能力。魏国能见谁揍谁,正是因为变法促进了社会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而楚材晋用、楚材吴用、楚材越用现象屡屡发生,其根源不在某位楚王,而在于落后僵化的贵族共治体制

吴起对楚国的问题抓得很准。变法就是重建新的社会利益机制。他要给楚国动一次大手术,推行比魏国变法更彻底的改革

他为了消除世族分治,推行了几个政策:其一,削减世族封地数量;其二,用“三世而收其禄”的办法,限制封君的世袭特权;其三,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把世族迁徙到边远地区拓荒,分散其势力;其四,裁汰因世族分治而衍生的各种虚职冗官(捐不急之官),削弱世族在朝中的势力;其五,“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整肃楚国腐败的吏治;其六,禁止纵横策士游说世族私家势力。

这些政策招招打在楚国世族分治秩序的要害上,如果长期坚持执行的话,楚世族会越来越弱,旧政体也会彻底瓦解。因此,楚国世族贵戚对吴起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吴起虽是权兼将相的令尹,但除了最高领袖楚悼王外,缺乏其他支持新法的政治盟友。一旦楚悼王去世,楚世族将毫无顾忌地发动政变诛杀吴起。很不幸,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间,有三年说,有十年说。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比战国其他几次变法短了许多。那年,楚军在吴起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饮马于黄河。自从魏国变法之后,还从来没遭受过这么大的败仗。吴起调教的楚军打败了他当年训练的魏武卒。楚国士兵扬眉吐气了,不知吴起心里是否别有一番滋味。我们无从知晓吴起下一步军事行动是什么了。因为楚悼王去世的噩耗已经传到北方战场。

吴起一听到楚悼王薨掉的消息,二话不说就从前线赶回来参加葬礼。他连警卫连和贴身卫士都没带,完全违背了他兵法里说的兵家五慎原则。他离国都越近,危险也离他更近。

军人如不能荣归故里,最好的结局就是战死沙场。吴起是不败的名将,用不着马革裹尸还。但他在灵堂里遭遇了从未有过的伏击。

楚世族们知道吴起一定会回来奔丧,于是秘密集结私兵设伏。吴起一进灵堂就中箭了。

电光火石之间,吴起大喝一声:“我要让你们看看我是怎么用兵的!”他拔出箭,趴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高呼:群臣乱王!紧接着,世族私兵把他射成了刺猬……

一代名将,变法能士,就这样惨死在老世族们的暗算下。然而,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世族射杀吴起时,楚悼王的尸体也躺着中箭。按照楚国法律,用兵器侮辱先王尸体者,罪及三族。楚肃王即位后,立刻以对先王尸身不敬的传统刑律为由,诛杀了参与射杀吴起的七十余家世族贵戚。这对楚世族阶层是个沉重的打击。

吴起为什么那么大意呢?他难道不明白楚世族必欲杀他而后快吗?他为何要孤身犯险?

从种种迹象来看,吴起之死很像是一个局。吴起是吸引敌人进入埋伏圈的诱兵,楚肃王是伏击部队,世族集团成了猎物。如果他带着大军回郢都,世族集团也不敢轻举妄动。但他故意孤身回来奔丧,用自己钓出所有图谋不轨的世族。

吴起变法多年,熟知楚国法律,特别是那一条法律。早在他踏入灵堂之前,就计算好了自己的死法。他要跟那些阴谋阻挠变法的人同归于尽,给新王创造依法问罪世族的条件,一次性将所有威胁变法的旧势力连根拔起。

他为什么不活下来,继续辅佐楚肃王?

因为吴起老了,数十年起起落落,消耗了他太多心力。变法之君可遇不可求,最有默契的楚悼王一死,吴起也开始心灰意冷。他并非不想继续变法,可是世上已经没人懂他的事业心了。用自己的血铲除复辟势力,这是他为变法大业做的最后一件事。

可惜,楚肃王毕竟不是楚悼王。他果然没能坚持改革成果,而是选择了与世族相互妥协。直到战国末期,楚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昭、景、屈、黄、项几大世族集团手中。吴起与楚悼王的变法就这样流产了。

没办法,老夫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吴起的在天之灵如是说……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时事优选新闻–将军西河泪 令尹郢都血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